学院动态

学术观点

全球化变革与中国全球价值链参与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20-05-16 15:37:52点击次数:

本网讯(通讯员:郑冯忆)2020年5月15日下午16点,经济学院2020年发展经济学研讨会(七)在Zoom云视频会议系统上召开。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的何宇博士研究生做了题为《全球化变革与中国全球价值链参与》的报告,经济学院张建华教授、程文副教授、邢斐副教授、部分博士研究生与硕士研究生参加会议。

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GVC)的多阶段生产具备两类特征:第一,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全球价值链生产过程和全球价值链增值过程不重合;第二,全球价值链的组织形式既有蛇形价值链,也有蛛型全球价值链,即全球价值链的组织形式具有复杂性。通过分析描述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主要特征,本文得到两点结论:(1)GVC分工极大地促进了全球各经济体之间的合作。GVC分工的最显著特征是产品的生产工序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这导致GVC分工对贸易成本更加敏感。因此,全球范围内的GVC分工对贸易合作具有很大的需求,而国际贸易自由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也成为GVC分工的主题。(2)GVC分工的不平衡发展也不断引发着贸易摩擦和冲突。技术水平和要素禀赋也是决定GVC分工的重要因素,而各经济体的技术水平和要素禀赋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增长红利和贸易红利的全球不平衡分配,进而导致贸易冲突。因此文章可以进一步得到:第一,贸易成本、技术水平和要素禀赋影响GVC分工;第二,贸易成本影响GVC合作,并且其影响是全局性的,考虑贸易成本会随着GVC累积,因此其影响也是结构性的;第三,技术水平和要素禀赋影响GVC利益分配,其影响是结构性的;第四,全球价值链分工既能够影响经济全球化格局,也会受到全球化变革的冲击的影响。

进一步,何宇介绍了文章的四条机制,即全球化如何经过GVC分工保持为稳定的全球化;受逆全球化冲击,全球化经过GVC分工如何成为不稳定的全球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冲击,全球化经过GVC分工如何成为不稳定的全球化;受全球气候与环境问题的冲击,全球化经过GVC分工如何成为不稳定的全球化。对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发展进行了梳理,文章总结其总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定性的全球价值链研究;第二,基于全球价值链分解的定量研究及其衍生研究;第三,具有微观基础的全球价值链分工理论及其相关研究。GVC相关研究总体呈现以下特点:第一,随着相关数据库的建立完善和GVC分解测度技术成熟,相关研究“爆发式”增长;第二,GVC相关研究虽然丰富,但多以“发散性”的跨领域研究为主,对于一些全球化变革的现实问题缺乏解释。

接下来,何宇介绍文章的多国—多阶段GVC竞争模型,其包含五项特征:第一,模型能够解释GVC分工为什么可以发生,如何发生,什么因素影响GVC参与?第二,模型能够同时描述蛇形GVC和蛛型GVC形态。第三,模型能够捕捉GVC分工过程中,中间产品频繁流动导致的贸易成本往全球价值链下游积累。第四,模型能够解释全球GVC分工中,技术水平(高—低),劳动密集程度(高—低)和全球价值链地位(上游—下游)的多重二元对应关系;在扩展模型中,还可以解释环境污染(高-低)与以上指标的多重对应关系。第五,具有很好的扩展性,因而能够将很多发散的、缺乏理论支撑的GVC跨领域研究纳入到同一个分析框架。

最后,何宇主要探讨三个主题:(一)中国通过提升自主创新水平,对内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对外推进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双重目标是否从政策上表现为“鱼与熊掌不可得兼”?(二)新一轮科技革命将如何对全球价值链分工带来冲击?会对中国在国际竞争中带来如何的影响?中国如何应对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的冲击?(三)全球价值链分工如何导致环境治理责任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转移?为了实现全球环境协同治理,各国应该如何基于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环境治理责任承担相应的环境治理义务?生产原则下和消费原则下的国际环境协同治理政策对全球价值链中各个国家具有怎样的差异化影响,应该如何选择恰当的全球环境协同治理政策?

本文在一个统一的全球价值链分工理论中,从全球重大变革的一些典型事件着手,研究了全球化变革对全球价值链参与的影响。总体而言,本文的研究结论是鼓舞人心的:虽然全球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但开放、合作和进步仍然是国际贸易环境的核心主题;本文研究表明,在全球化变革冲击背景下,中国能够通过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的政策推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维护世界经济全球化。

报告结束后,在场教师及学生就文章的理论模型与机制、主题的延伸、部分名词的正确表述等展开了丰富讨论。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