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学术观点

行为经济学视角下的新冠疫情——基于连续互惠理论的研究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20-05-09 09:01:30点击次数:

本网讯(通讯员:郑冯忆)2020年5月8日下午15点,经济学院2020年发展经济学研讨会(六)在Zoom云视频会议系统上召开。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的孙熠譞博士研究生做了题为《行为经济学视角下的新冠疫情——基于连续互惠理论的研究》的报告,经济学院张建华教授、部分博士研究生与硕士研究生参加会议。

文章主要在梳理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新冠疫情,对连续互惠理论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和介绍,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简要评述。传统经济学中通常认为人类是理性的(rational)、自私自利的(self-interest),然而现实中人们以互惠的方式偏离了纯粹的自利行为,人们的行为是非理性的,且这种非理性可预测。行为经济学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人们的经济行为,是传统经济学的补充。通常需要借助大量的实验来证明结论,因此又被成为实验经济学(experimental economics)。特别是在不确定的转型时期,如:股市的暴涨暴跌、房市的暴涨暴跌、互惠与合作行为、自杀行为及反社会行为的骤增。行为经济学对转型期的中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我国的医疗卫生体系和社会经济面临着重大挑战;与此同时,社会各界也涌现出诸多令人动容的“爱心传递”。这些感人的行为并非单次出现,而是发生了“你帮我,我帮他;我帮大家,大家相互帮助”的积极连锁响应。正是由于这些“爱心传递”,保障了人们非常时期的基本生活和社会秩序,激发了万众一心团结抗疫的信心,推动了社会治理的进程,对于亲社会行为的普及和推广具有积极的作用。其中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且对他人及社会有益的行为,诸如合作、帮助、捐赠等。

亲社会行为如何传递呢?亲社会行为的实施者、接受者以及旁观者等多个角色之间,将会发生一系列的持续性社会互动。互惠(reciprocity)是指对善意回报以善意或对恶意回报以恶意的条件行为。由亲社会行为实施者的善意会引发多人多次持续的亲社会行为,形成连续的良性社会互动,即“亲社会行为的传递”——“投桃报李”“以直报怨”“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互惠在理论上以及实验中对于传递亲社会行为的解释能力都是突出的。

互惠(reciprocity)被定义为对善意回报以善意或对恶意回报以恶意,是一种出于回应(而非主动)的条件行为。现实生活中,对于感知到的善意(恶意),人们有时可直接回报给善意(恶意)的本源(origins),有时则只能将善意或恶意间接回报给与前一轮互动无关的第三方。基于互动行为中是否涉及第三方,Nowak & Sigmund(2005)将互惠分为“直接互惠”和“间接互惠”,又将“间接互惠”进一步分为“上游互惠”和“下游互惠”。经济学家在提及这一行为时,多采用“间接互惠”这一提法,为了与“下游互惠”区分开来,会冠以“广义”二字,以说明互惠的接受者不局限于最初的行为发起者。和“间接互惠”相结合,从一个侧面说明对这一行为的研究尚未自成体系,仍处于起步阶段,有较大的扩展空间。“连续互惠(serial reciprocity)”和“传递互惠(Pay-it-forward reciprocity)”这两个提法,虽然使用的学者还不多,但是直观地描述了这一行为的发生机制,且不容易和“下游互惠”相混淆。本文沿袭Moody(2008)和Riyanto&Zhang(2004)等,采用“连续互惠”这一提法。

关于连续互惠的影响因素,文章提出五点:(一)个人特征及认知能力(Ben-neret al.,2004),连续互惠结果受性别、社交能力和宗教训练的影响更强烈。(二)社交联系(梁平汉和孟娟娟,2013;Greiner & Levati,2005),信任—互惠关系往往受到个人所处社会关系网络的影响,通俗来说,当善行的接受者不能直接回报给原始捐赠者时,人人往往倾向于回报那些与原始捐赠者有社交联系的陌生人。(三)情绪表达(Strang et al.,2016;Li,2020),其可以作为一种打断不公平链条、促进连续互惠的情绪调节策略。(四)社会形象(Liang & Meng,2016),大量的实验文献表明,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在意自己的个人形象并希望在他人眼中是合作的(Dana et al.,2007;Kurzban et al.,207;Andreoni& Bernheim,2009;Rockenbach& Milinski,2011)。Liang & Meng(2016)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发现即使在单轮互动中,也能增强社会中积极连续互惠的传播。(五)社会制度(Alesina& Fuchs-Schundeln,2007;Corneo& Gruner,2002;Riyanto& Zhang,2014),在平等主义制度下(社会主义制度),分配者比在精英制度下更加慷慨,产生了更强烈的连续互惠行为。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的人往往比资本主义国家的人表现出更强的对社会再分配支持(Corneo& Gruner,2002;Alesina& Fuchs-Schundeln,2007)。

报告结束后,在场教师及学生就文章整体的结构完善、部分概念的解析、实验的设计等展开了丰富讨论。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