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学院新闻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举办共同富裕专题论坛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21-11-13 11:55:44点击次数:

本网讯(通讯员:王阁)“共同富裕”专题论坛于2021年11月6日下午在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405教室成功举行。此次论坛是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科创建40周年庆典暨第四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青年学者奖颁奖典礼的系列活动之一。

本次专题论坛主要分为三个单元。第一个单元主题为《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与共同富裕》,主持人为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的范红忠教授。

第一位发言嘉宾是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城市化与区域创新极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重庆大学社会科学部副主任姚树洁教授。他的报告题目是《后小康时代我国新经济地理》。姚树洁教授以我国双循环新格局地背景及逻辑为主线,依次介绍了我国的国内国际形势、内外循环的基础、路径以及战略措施以及成渝双循环经济圈发展格局。他认为我国有充足的底气构建内外循环,在复杂的挑战面前,提出双循环的新格局十分有必要。同时他指出双循环与经济地理是不可分割的,如何平衡内外循环间关系,使之发挥各自作用是未来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姚教授认为未来我国发展的新格局应该以内生增长作为基础,结合国内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缩小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努力创造不受外部恶劣环境干扰的内部经济环境。

第二位发言嘉宾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书记、研究员李佐军书记。他演讲题目为《以文旅农康融合发展推进共同富裕》的汇报。首先,他从实现共同富裕势在必行的观点出发,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党的一贯方针,并且我国贫富差距过大的社会现象需要关注。其次他提出目前实现共同富裕有两大基本途径,途径一是通过分配实现共同富裕,途径二是通过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具体而言,途径二包括三种方式,分别是鼓励部分地区先发展、建立全国公平竞争的市场和倾斜支持落后地区的发展。最后,李书记为我们介绍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新途径——文旅农康共同发展,他认为文化旅游农业康养产业链发展的关键点在于农业,并且通过举例为我们展示了各地进行文旅农康共同发展的典型经验。

第三位发言嘉宾是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联席主任叶初升教授。他的报告题目是《Idea Growth, Idea Flow与共同富裕:新阶段的增长与发展》。叶初升教授认为新阶段应该是由传统发展经济学到新发展经济学的转变,回归到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实践中去的一个阶段。他指出经济增长既要靠要素驱动(劳动和资本),又要靠效率驱动(创新)。2019年有国外学者提出,一切可以用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知识和想法就是idea。这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今后世界的发展面临着新的动力转换:从要素转换到idea。在低收入阶段,劳动力充足但是资本稀缺,创新要素近乎接近于无限供给。而在新阶段,劳动力相对短缺而资本相对富裕,创新成为约束性要素。所谓idea growth,就是在创新驱动增长的新阶段,我们如何去创新从而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叶教授也指出我国目前的科技创新投入迅速增长,但是TFP增速下降,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在下降,这些表明我国科技创新面临新的困境,因此在创新驱动增长的新阶段,如何谋求新发展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关键。

第四位发言嘉宾是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Transport Policy副主编李志纯教授,他的报告题目是《城乡区域经济一体化策略及实现路径》。李志纯教授认为城乡一体化指工业农业、城市乡村、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整体统筹谋划,包括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乡劳动力就业等方面。他认为只有实现城乡一体化,才能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他指出城乡一体化的实现途径包括:稳步推进城市化、改变户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再分配机制、探索农村医保、社保问题,统一劳动力市场、创造城乡均等的劳动力就业机会,依靠科技和制度创新繁荣农村经济。之后李教授举例说明了日本和韩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验,认为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支撑,我国应该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同时互联网电商尤其是农村电商的发展为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提出了迫切要求。

第五位发言嘉宾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税学院教授田彬彬,他的报告题目是《税收激励、在职培训与人力资本积累》。田彬彬教授介绍了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成果,税收激励对于在职培训与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他将人力资本积累的过程分为两类:正常教育和社会教育(市场教育),市场来提供,主要研究税收政策对社会教育以及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主要研究税收激励如何刺激后者的影响作用。田教授指出目前少有研究在所得税框架下考察税收激励的规模对人力资本的影响,因此他希望研究中国经验得出对这一问题新的启示。他指出提高财政补贴和提供税收优惠两种方式都可以促进企业对在职培训的投入。在实证研究部分,田教授采用DID框架进行研究,发现当税收激励提高,企业对在职培训的投入会显著提升,且对非国有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的影响更大,并根据结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设计。最后田教授提到,目前还不能排除一些企业通过操纵自己的财务科目来享受税收优惠的情况。

第二个单元主题为《三农问题、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主持人为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的方齐云教授。

第一位发言嘉宾是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教授、院长李谷成,他的报告题目是《实现共同富裕,应进一步巩固农户家庭经营基础》。李谷成教授提出国家发展的短板在乡村,最大的差距是城乡差距,因此只有农民富裕才是真正的共同富裕。他指出一些对家庭经营、小农经济、规模经营及规模经济等问题存在的混淆需要澄清。他详细分析了农业生产具有的特殊的性质和优势,包括农业在本质上与工业存在很大的差异,是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的有机结合,因而面临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双重风险。而家庭内部的互惠性质,作为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在农业生产规模问题上,农业规模经营并不能完全等同于工业产业中的那种规模化活动,但是农业规模经营与农户家庭经营并不冲突。除此之外,在农户家庭经营效率问题上,小农并非意味着没有效率,在单产上要高于大农户,并不存在明显劣势。李教授认为小农之殇在于传统小农与现代市场经济不匹配,因此只能寄希望于生产单位联合来发挥农业外部规模经济,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制度条件——现代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作为配套。李教授同时提出了一条新道路——通过服务“外包”来获取农业外部规模经济,进而将小农引入现代化农业轨道。

第二位发言嘉宾是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暨南大学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所长武文杰教授,他以线上的方式进行了题目为《近视的同伴效应:中国农村学龄儿童的实证研究》的汇报。武文杰教授利用他从2015年起在陕西省和甘肃省四个贫困县实地调研的数据,获取了七到九年级共计1735个中学生的个人追踪面板数据,通过数据考察近视在中国农村学龄儿童中的同辈效应。武教授重点介绍了实证部分变量选取、模型构建、分班平衡性的检验、还有稳健性检验等部分。他提出两个主要解释变量,分别是视力水平和是否近视两个维度。同时武教授详细介绍了分班平衡性的检验,分班平衡性检验指班级层面的特征变量与视力水平是否相关。武教授的研究结果表明视力的同辈效应在医生的效应存在于班级之上时更强,同时当住校比例越高、班级规模越小、近视比例越大之时,同辈效应越明显。最后他指出视力健康程度会影响人力资本积累的长期水平,因此仍需要更加长期的研究才能得出更进一步的结论。

第三位发言嘉宾是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的教授彭代彦老师,他的报告题目是《中国脱贫攻坚的经验》。彭代彦教授曾带队在十三个县进行脱贫攻坚实践活动,讨论了脱贫攻坚可能的导致的效率损失问题。他详细讲述了团队对贫困户三项指标的测评,三项指标包括贫困发生率、错退率和漏评率,借助三项指标的调查农户是否达到贫困县脱贫摘帽的标准。紧接着彭教授介绍了当地脱贫的具体措施,除了五个一批措施以外,还包括新农合政策补贴在内的健康脱贫,还有危房评定、住房修复在内的房屋扶贫。最后彭教授总结了扶贫工作的经验,包括多数帮助少数、财政支持、行政推动、责任层层分解、严格考核等五个方面。

第四位发言嘉宾是华中科技经济学院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杨进教授,他的报告题目是《经济增长、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杨教授认为解决三农问题,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他指出经济增长主要有三个层面,分别是技术、制度改革和结构调整。技术容易陷入瓶颈,制度的改革也面临很多困难,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要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过去市场经济追求效率,资源向效率高的地区与部门倾斜,导致了农业的发展不足。农业由于其特殊的天然属性,导致其生产率不足,风险较高,增长率不足,因此他认为农业需要政府后天培养的比较优势,才能得到发展。

第三个单元主题为圆桌交流探讨,主持人为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的汪小勤教授。

来自武汉社会科学研究院的姚连芳老师首先发言,她认为三次分配作为一种资源的再分配体系,实际上基于一个软约束与若约束的制度建设,更多基于道德文化基础上的,因此需要明确第三次分配的范围和边界,以往的研究集中于物质,是否存在精神的第三次分配,如何设计与第三次分配相关的激励机制和传导机制,多元参与体系与制度激励设计,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彭代彦教授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幸福感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关键问题是明确共同富裕是什么,这不仅仅是一个收入层面的概念,还应该包括居民主观感受,他认为做到富裕的普惠十分重要。

方齐云教授认为收入分配中存在严重的不公平,尤其是第一次分配中严重的不公平现象,严重低估了劳动价值,对人力资本的重视不够,高估了土地和资本的价值。共同富裕同时也意味着共同保障,因此共同公共产品资源的占有,也是影响富裕感受的重要因素。

汪小勤教授对前几位教授的发言表示认可,她认为共同富裕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涉及到中国的经济发展是否可持续。社会的可持续性是非常关键的问题,如果社会出现严重失衡则不可持续,我们研究共同富裕需要一个标准,而直接采用人均收入标准这一指标的解释力不足,也存在偏误,与其采用人均量,不如采用基尼系数。同时货币标准不能反映获得感这一实质的感受。

随后,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的几位青年教师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分别讲述了他们对共同富裕的这一主题的丰富感悟。

段堃老师认为共同富裕不能抛开房地产这一内容,中西部人口向城市群流动,不同地区房价出现了严重差异,房价差异形成的财富效应和信号效应是否影响到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马诗卉老师认为,教育政策方面,大学扩招对城市和乡村的学生对高校的选择政策以及就业的选择有着不同的影响,城市的学生相较于农村的学生往往有更高的财富水平,扭曲的教育选择以及就业选择导致资源错配。收入的两极化趋势伴随贸易自由化加深,通过一些公共政策补贴教育可以一定程度上扭转收入分配的极化格局。

张斯琦老师认为部分地区农业畜牧业产品自身本身就是高附加值(有机),但由于缺乏认证而导致难以提高收益。东北地区农业耕作外的剩余时间如何作为剩余劳动力被吸引到生产活动中来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进一步刺激农业出口是促进内循环和外循环的有利手段。

陈茜老师从劳动力供给的角度出发,认为未来可以从农村电商发展对农业产业结构影响、包括交通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对电商发展的调节作用等角度进行研究,许多政策试点提供了非常好的自然实验的机会。

范红忠教授对青年教师们的看法提出肯定,他认为青年教师们思考问题的角度都很不错,今后广大新老教师应该加强沟通交流,鼓励大家加强结构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最后有同学就如何落实第三次分配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汪小勤教授耐心地为同学们进行了解答,她解释说目前问题的关键在于第一次分配而非第三次分配,初次分配按照要素贡献分配,而二元结构导致了同一要素的不平等以及不同要素之间的不平等。第二次分配中也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比如80%的所得税来自工薪阶级,中国的税制体系亟待改进。而第三次分配在某种情况下是半强制性的,只能靠有良心的企业家才能实现。回答完同学的问题之后,汪小勤教授对第三个单元进行了总结,她提到共同富裕相关的中国问题是很好的研究角度,经济学领域的学生和老师应该学会站在较高的角度研究较大问题,才能有突破性的学术贡献。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