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习近平,2022)。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创新驱动,是转换经济增长动能、优化经济结构以及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本抓手,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因此,创新驱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更是当前引领经济转型发展的重大战略。这一战略能否顺利推进,直接关系到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功迈入现代化强国的行列。
本书(《创新驱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张建华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4.1)研究源于2012 年作者作为首席专家承担的第二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基于创新驱动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12&ZD045)。结项后,研究团队又相继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治理重大专项“贯彻新发展理念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17VZL00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研究”(21AZD018)的支持。本书研究目的在于:①剖析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滞后的根本原因,探索创新驱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机理;②寻找创新驱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实现路径,试图从企业层面、区域层面和开放条件下国际国内价值链重构等维度,探索出操作性强的创新驱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实现路径;③提出一套切实有效的创新驱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体系,建立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政府调节为辅助的政策支持体系,切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有保障的体制机制。
本系列课题研究历经十年,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紧密跟踪转型发展的国际学术前沿,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比较分析、数理建模与统计计量分析、政策分析和制度分析等方法。
首先是持续进行调查研究。应该说本书的成果是在大量调研基础上取得的,我们的调查分布在全国各主要区域,重点包括长三角地区(上海、浙江、江苏)、中部地区(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河南)、粤港澳大湾区、华北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成渝地区、西北西南地区(甘肃、云南)和东北地区(辽宁),长期跟踪创新型企业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型发展、科技成果转化、工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工研院)建设和现代产业体系建构等问题,从区域特色案例入手,收集大量可供分析的数据资料,总结地方经验,运用大量数据事实研究企业和区域问题,并试图总结一般规律、提出适用的政策建议。
其次是大量运用国际比较分析和历史比较分析方法。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工业化与产业发展转型的经验,将有助于我国加快建成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些经验教训包括:发达国家去工业化与再工业化、发展中国家过早去工业化、服务业结构变迁差异性的国际比较、创新助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产业政策的实施成效比较、创新驱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国际经验等。
再次是运用数理建模与统计计量分析法。经济学研究需要对现实问题进行理论抽象和假设,建立数学模型,探讨动态均衡解,并运用仿真模拟方法,结合实际数据计算、求解、评估,寻找优化方案。与此同时,运用统计分析和最新计量工具,通过对推断的数据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准确地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从而形成对问题的科学判断和预见,使分析决策具有更科学的依据。
最后是政策分析与制度分析。本书特别关注产业政策和创新政策,并对相关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其中核心问题是对我国创新驱动产业结构优化政策的效果、本质及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通过对改革的政策文本、产业规划的运作和执行状况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产业结构现代化发展的影响。本书注重结合实际,广泛开展对策研究和政策咨询,为国家现代化产业体系建构和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意见。
本书创造性地提出如何通过创新驱动加快推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理论框架。这一框架适应中国转型发展特点和基本国情,不同于已有的西方理论分析范式,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主线,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环节,从企业层面、区域层面和开放条件下国际国内价值链重构等维度,探索操作性强的创新驱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实现路径。
本书注重理论密切联系实际,主要贡献体现在如下几点。
第一,结合中国转型发展特点和基本国情,对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驱动机制和实现路径提出新的看法。我们通过研究发现,从长期经济增长来看,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影响着结构转型升级,技术进步具有结构效应和增长效应,如何通过资源配置来提升效率,正是中国未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晋级高收入国家的关键所在。
第二,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环节建构创新驱动机制。准确把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本规律,以新型工业化战略为指导,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环节,才能驱动产业有序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为此,我们需要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指导,探索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环节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路径,协调各种矛盾和冲突,提出一套可靠可行的创新政策措施和保障机制。在实践中,需要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放在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区域创新系统建设、开放条件下国际国内价值链重构的新框架下稳步推进。
第三,企业创新能力建设是创新驱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微观基础和基本路径。支持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对创新型区域发展、切实推进整体经济创新驱动至关重要。在现阶段,我国应根据不同企业、不同地区收入状况和区域发展差异,制定有针对性的举措,切实强化企业创新能力建设。中小企业是中国制造业的主体,专精特新是中小企业发展的方向。高新技术企业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础。
第四,区域创新体系培育是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产业基础和要素禀赋的差异,导致各个地区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上会呈现多元化的特征。这就意味着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创新政策。区域创新系统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子系统。不同地区的区域创新系统,对该区域企业创新能力、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是不同的。因此,在中国进入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在区域层面,区域创新系统的培育是增强区域创新驱动力的重要着力点。
第五,重构国际国内价值链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手段。产业价值链全面攀升,转变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当务之急。我国当前的可行举措是:构建国内价值链,提升国际分工水平和国际价值链地位,处理好内需和外需、构建国内价值链和融入国际价值链之间的关系,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国内产业链价值链建构看,模块化和集群化是企业组织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是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的必由之路,也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内在要求。
名家荐语
经济发展是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创新则是第一动力。该书作者张建华教授早在2012 年就提出了“创新驱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思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关于产业发展的定位、方向与政策与该思路不谋而合。该书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主线,从企业层面、区域层面和开放条件下国际国内价值链重构等维度,探索出操作性强的创新驱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实现路径,既有理论创新的高度,又为企业和各级政府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提供了操作层面的参考。特向学界、业界、决策界推荐这一本学术著作,它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深刻的启发。
林毅夫
世界银行前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
张建华教授这本书是我见到的最为系统和全面的关于创新驱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严谨学术著作。该书从企业、区域层面和国际国内价值链重构等维度,就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探索和实证分析;为中国的政策制定提供了严谨的学术支撑,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也具有宝贵的参考价值。
傅晓岚
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
牛津大学技术与管理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牛津大学国际发展系教授
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核心地位。创新驱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抓手,更是引领经济转型发展的重大战略。张建华教授的新著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置于“创新驱动”框架下进行研究,视角新颖、内容系统全面,拓展和深化了农业国工业化理论研究,探讨了创新驱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有效实现途径,提出了创新导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应用价值。
张军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研究员
张建华教授这本书是用“十年磨一剑”的功夫完成的,值得精读。我从书中获得的教益和启发,浓缩成下面一段话。未来十年,一步一个脚印地打造一流人才和研究型大学、一流现代金融和多层次资本市场、一流科技制度和创新生态、一流关键共性技术平台、一流数实融合的新实体经济,并形成协同机制,它们是创新驱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五大关键因素和软环境,缺一不可。其过程,需要内生创新动力与外部竞争压力交互作用。这是一个百年大计,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战略定力和代际传承。
张燕生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
一个现代化国家,必须有现代化经济体系支撑。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必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而形成创新驱动、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又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中之重。张建华教授的新著紧紧围绕“创新驱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一主题进行深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系统提出了创新导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为新征程下现代化产业体系建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政策指引。
黄群慧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
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
相关应用研究成果有效融合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结构转型战略,为服务业主导条件下产业结构实现现代化寻找新方向,也为新时代现代化产业体系建构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政策指引,在拓展和深化农业国工业化理论框架、引领发展经济学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构建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体系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本书的部分研究成果内容已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世界经济》《中国工业经济》《金融研究》等重要期刊上发表。部分理论研究成果以英文在海外发表或在国际学术会议上被宣读,许多观点得到国际学术同行高度认可。
早在2012 年,本书作者就明确提出“创新驱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思路,该思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关于产业发展的定位、方向和政策所出现的重大调整不谋而合。本书提出一些重要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构建创新导向的产业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是当前有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根本保障,关键是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第二,未来10~15 年是我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关键时期。
·第三,要保障创新导向政策体系的形成,必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破除体制障碍,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第四,政府在基础研究、前瞻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的开发及扩散方面必须发挥更大作用。
·第五,政府在制定政策、强化政策协调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政策调整过程中,也需要考虑政策过快调整可能带来的市场预期的不确定性,避免干扰市场主体的创新行为。
·第六,创新导向的政策体系,必须紧紧围绕着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进行规划和构建。
·第七,形成创新导向的政策体系,需要健全的创新法律制度体系作为保障。
本书体现的许多成果内容已转化到国家部委和地方现代产业政策制定之中。我们已经分别向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有关省委省政府等部门提交研究报告50 余份。2017~2019 年,参与国家有关部委组织的《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研究》部分研究任务,其中关于现代经济体系和高质量发展的研究报告,提交给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2018 年11 月11 日通过)提供了基础支撑;关于现代产业体系建构、产业政策建言的报告得到了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研究室相关司局的采纳。关于工研院体制机制改革、高新区转型升级、地方发展新经济规划等建言或报告,获得湖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重要批示,部分成果直接转化为地方发展战略。
基于创新驱动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研究问题很多。由于时间精力和能力所限,本书对很多问题仅仅初步有所涉及。例如:①如何进一步加快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创新驱动的有效途径和政策保障?特别是不同地区发展差异巨大、发展阶段不同,需要我们有针对性地细化探讨;②我国已经进入服务业主导发展的新阶段,如何优化服务业结构,加快发展社会服务业、加强生产性服务业以促进整体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避免“鲍莫尔成本病”问题的出现?③如何进一步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④如何在全球价值链中通过创新提升中国产业竞争力?我们正在持续开展深入探讨。
本书得到了课题组诸多同仁的大力支持。许多成员承担了部分章节的初期研究工作,如第3 章盛长文,第4 章程文和邹凤明,第5 章张豪,第6~7 章程文、谭静,第9 章王丰阁,第11 章赵英,第12 章戴静,第13 章叶翠红。事实上早在2018 年,课题组就完成了重大项目结项报告。随后,我开始修改完善书稿,并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变化,不断调整和细化研究框架与内容。特别是最近三年(2020~2022 年),由于新冠疫情防控需要,我也有更多时间静下来重新思考、修改整理并完善书稿。此外,本书的出版,也得到了科学出版社徐倩编辑的大力支持和持续鞭策,研究生周玉雯、张博奕、胡锦澄等同学协助做了大量辅助工作。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本文摘编自《创新驱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张建华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4.1)一书“前言”,有删减修改,标题为编者所加。
创新驱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当前引领经济转型的重大战略,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要求,是我国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本书紧紧围绕“创新驱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一主题进行论证,主要运用调查研究、比较分析、数理建模与统计计量分析、政策分析和制度分析等研究方法,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主线,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环节,分别从企业层面、区域层面和开放条件下国际国内价值链重构等维度,探索创新驱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实现路径,系统提出创新导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本书所探讨的创新驱动的体制机制、新型政策组合体系和政策评价体系,为国家和地方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