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易幸)第九届全国经济学研究生学术年会平行论坛(二)第4组论文研讨于6月17日下午16:30在经济学院405教室顺利举行。来自中央财经大学的颜静雯同学、广东财经大学的陈嘉琪同学、东北农业大学的操植同学和南开大学的夏帅同学分别就其论文作了精彩汇报,本场点评嘉宾为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孙雅老师和陈茜老师。
第一位报告人是来自中央财经大学的颜静雯,她的论文题目是《税收损益、议价能力与家庭税收筹划行为》。2019年个人所得税改革新增了多项专项附加扣除,其中,子女教育专项附加扣除可以由父母选择在一方扣除,或者双方共同扣除。这篇论文以此政策为背景,探究家庭申报决策。理论上看,由夫妻中的高收入一方全额申报扣除,为家庭带来的节税利益最大,但数据显示,仍然有很多家庭未选择这种最优申报方式。颜静雯使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2019年数据,利用家庭实际申报专项附加扣除情况的信息,分析家庭未能选择最优申报方式的可能原因。研究发现,相对于共同扣除而言,选择由高收入一方全额申报的方式给低收入一方带来了税收损失,实证结果表明,双方收入差距越小,高收入者申报概率越低,说明低收入者的税收损失对高收入者申报概率具有显著负面影响,夫妻双方的税收损益影响着申报方式。整体来看,女性的申报概率显著低于男性。参考家庭决策模型,文章进一步考虑议价能力的影响,发现议价能力确实有利于提高自身申报概率。因此,家庭内成员的税收利益相冲突时,家庭决策不符合单一主体模式,夫妻双方的税收损益和议价能力都对家庭税收筹划具有重要影响,这对未来研究我国个税改革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报告完毕后,两位老师对文章的选题及内容表示了认可,同时提出了一些问题及改进建议。首先,孙雅老师对文章提到的最优申报提出疑问,对此颜静雯回答文章主要是从家庭成员各自的边际税率而非家庭整体收入的角度考虑,由高税率的成员进行申报是家庭整体最优申报。另外,孙雅老师建议根据不同个体的职业及金融基本常识进行异质性分析。陈茜老师则认为可以进一步考虑家庭成员内部工作分工这一因素对文章研究主题的相关影响。
第二位报告人是来自广东财经大学的陈嘉琪,她的论文题目是《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化与驱动机制研究——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的时代背景下,区域创新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成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创新经济湾区的重要抓手。她的研究基于生态位理论与复杂网络思想,探索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化与驱动机制,研究发现:(1)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呈现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为脊辐射四周的空间格局;(2)创新网络整体联系紧密,“核心-边缘”结构显著,在面对外部冲击时呈现出鲁棒性与脆弱性双重特征;(3)创新活度类因子在驱动因子探索中表现出较强解释力,交互因子对创新生态系统的影响力更大,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已形成良性复合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耦合协调驱动效果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周期与发展阶段上看存在动态演变性。因此,应贯彻“极点带动、轴带支撑、辐射周边”的发展思路,引导多主体、多要素、多维度良性适配,促进创新活度和创新生境高效融合与同频共振。
报告完毕后,各位老师一致认为陈嘉琪的文章内容详实,工作饱满。陈茜老师提问在综合性的衡量指标构建中是否可以得知具体是哪个因素产生了影响。对此陈嘉琪回答,文章中使用的地理探测器模型可以反应每个三级指标的实际作用强度。孙雅老师则建议,数据样本量较大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机器学习的方法进行验证分析。
第三位报告人是来自东北农业大学的操植,他的论文题目是《非认知能力与家庭消费——来自CFPS2018的经验证据》。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发挥国内市场优势,扩大内需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一环。鉴于此,文章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以“大五人格”测量非认知能力,实证分析了非认知能力对家庭消费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文章研究发现,户主的非认知能力对家庭消费支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并且该结论在克服变量内生性偏误以及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非认知能力主要通过提高家庭人均收入水平、增强家庭社会网络以及提高社会信任三个途径来促进家庭消费。进一步分析表明:不同维度的非认知能力中,亲和性和开放性对家庭消费支出的影响更为重要;非认知能力对发展享受型的消费影响更多,其中对文教娱乐消费的影响最大;非认知能力对城镇家庭、男性户主家庭、低受教育水平家庭以及低认知能力家庭的消费效应更为明显;非认知能力对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的影响成“U”型分布,存在“马太效应”。据此,操植得出结论,相关政策部门应当在早期重视对孩子非认知能力的投资,以激发其未来消费潜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报告完毕后,老师和同学们就文章内容展开了讨论。首先,颜静雯对操植的文章表示了认可,并认为文章在个体偏好及个体特征对家庭决策的影响方面的研究值得自己学习。随后,陈茜老师对文章分析的影响机制提出疑问。对此,操植同学解释,在相关领域已有学者研究发现社会信任会影响消费水平,并就此达成共识。
第四位报告人是来自南开大学的夏帅,他的论文题目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效果评估:来自合成控制法的证据》。文章基于夜间灯光与城市数据,采用合成控制法评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经济与环境效应。他的研究发现:(1)战略实施显著促进了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增长,同时降低了整体区域的环境污染程度,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中均成立;(2)战略实施主要促进了天津与河北两地的经济增长,未对北京产生显著“促增”作用,而工业废水减排效应只在河北表现显著,工业粉尘减排效应只在北京表现显著;(3)产业结构与科技创新具有显著的调节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科技创新与政策间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基于以上研究,夏帅为京津冀地区进一步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应的对策建议。
报告完毕后,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对夏帅的研究展开了讨论。首先,陈嘉琪对文章使用的方法进行了提问,夏帅解释文章主要是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展开研究,并用灯光亮度作为经济效应的测度指标,但对政策产生效应的机理不做具体解释。随后,孙雅老师对协调的定义提出疑问,对此夏帅认为协调是指地区间的差异保持在一定合理的范围内。陈茜老师提出,根据文章内容,京津冀内部发展并不协调,但其作为一个经济圈对中国经济贡献较大,这是因为其中发展最好的北京带动了京津冀整体的贡献,而津冀的贡献则比较有限,若用极端值来证明整体的贡献会存在偏颇,因此陈茜老师建议可以根据地区进行异质性分析。对此,夏帅认为,文章主要聚焦于政策产生的影响,而政策实施的地区是京津冀,因此难以将京津冀割裂开来看,同时夏帅表示文章实证部分对京津冀三地进行了地区性的异质性分析。在此基础上,孙雅老师提出建议,认为文章在书写时应该对京津冀协同战略有更详细的介绍,突出重点。
至此,第九届全国经济学研究生学术年会平行论坛(二)第4组论文研讨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