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学术观点

环境与健康经济学研讨会(三)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23-05-05 18:49:27点击次数:

(通讯员:严利芳)2023年4月27日上午10:00,环境与健康经济学研讨会(第三期)在经济学院405教室成功举行。复旦大学全球公共政策研究院青年副研究员钱浩褀担任本次的主讲嘉宾,以“知之胜不知——来自中国环境统计系统改革的经验证据(Knowing Something Is Better than Knowing Nothing: Evidence from China's Environmental Statistical System Reform)”为主题进行汇报交流。本次会议由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王班班老师主持,张斯琦老师、杜立老师、彭斌老师以及武汉大学谭秀杰副教授等众多师生积极参与。

5439F

钱浩褀老师首先详细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问题。小规模企业的污染排放在环境统计中总是被忽视,但其对环境质量产生影响。2011年中国环境统计体系改革后,CESD(中国环境统计数据库)纳入了之前统计中被遗漏的小规模企业的排放信息。因此,该研究从中国环境统计体系改革这项准自然实验出发,研究“信息”作为一种准环境规制工具,是否与一般性的环境规制发挥了相同的作用,并考察企业在“信息”这一准环境规制下,是否存在一些策略性行为。

钱浩褀基于2004-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环境统计数据库的企业层级数据,采用反向双重差分模型(DDR)评估中国环境统计制度改革的经济影响,使用断点回归(RD)评估其环境影响。研究发现,中国环境统计制度改革降低了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但企业会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来抵消对生产率的不利影响。就环境影响而言,中国环境统计制度改革确实在短期内降低了县域的PM2.5浓度。由于缺乏前期数据,其对环境的长期影响难以准确衡量。该结论在采用不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钱浩褀也分别从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能源密集型企业和非能源密集型企业、污染型企业和非污染型企业以及东中西部地区讨论了异质性。

讲座尾声,钱浩褀阐述了该论文的政策启示,一是从实证层面检验了全国污染物普查的重要作用,发现普查确实对中国的环境治理有益,监管机构了解更多以前被忽视的公司环境信息往往会带来积极的外部性。二是信息的重要性得到了验证,采用实时监控技术监测污染信息非常有必要。

在交流环节,现场氛围活跃。杜立老师和张斯琦老师就处理组企业是否存在选择偏误与钱浩褀老师进行了探讨,谭秀杰老师进一步建议通过区分企业的增长趋势排除企业由于自身规模扩大而被纳入监管的影响。此外,就中国环境统计制度改革对东中西部的不同表现,谭老师指出,不同县市的环保行政能力存在很大差异,可根据当地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环保词频为依据判断地级市环保的行政能力,并与当地遗漏企业比例比较,以解释东部较西部地区明显的偷排行为。

2D906

最后,王班班老师对本次讲座总结。王老师指出,钱浩褀老师采用非常巧妙的方法研究了全国污染普查产生的影响,也让在场的各位师生对中国环境统计数据库有了深入认识。王老师及各位同学对钱浩褀老师的分享表示衷心感谢,本期学术讲座圆满结束。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