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学术观点

第八届全国经济学研究生学术年会平行论坛(一)第8组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22-06-22 18:23:24点击次数:

本网讯(通讯员:袁峥嵘)第八届全国经济学研究生学术年会平行论坛第8组论文研讨于6月18号下午13:30-15:20在线上顺利举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张家豪、山东财经大学的刘传明、安徽财经大学的张轲和社会科学院大学的蔚金霞分别就其工作论文作了精彩汇报,论文点评嘉宾为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叶巾祁老师和贾潇老师。

第一位报告人是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张家豪,他的论文题目是《土地利用制度、农民收入与地方经济发展:基于“三块地”改革试点的经验证据》。张家豪同学主要围绕制度背景、实证检验、内生性问题解决和政策建议等展开阐述。2015年以来,国家在33个县(区)开展了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简称“三块地”改革试点),以期进一步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土地要素配置机制体制。文章利用2010至2019年全国1923个县域样本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三块地”改革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稳健地发现,改革可使试点地区农民收入提高6.7%,并且这一增收效果在2018年三项改革全面推开后更为明显。利用2015-2017年“三块地”分别在不同地区单独试点的政策背景,区分三项改革的作用发现,宅基地改革的增收效果最为明显,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土地征收改革的增收效果相对较小。研究还发现,“三块地”改革显著促进了试点地区经济发展,表现为改革促进了县域新企业设立、农村产业集群、非农就业和居民创业。异质性分析表明,前两块地的改革增收效果受到区位因素影响。在靠近中心城市,以及地处沿海发达地区的试点县,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土地征收两项改革的增收效应更加明显。宅基地改革的增收效果则没有表现出区位差异。拓展性分析表明,“三块地”改革可提高试点地区县域人均GDP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基于以上实证分析,文章对此提出要积极推进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等政策建议。文章对“三块地”试点的政策效果评估,不仅有助于厘清学界针对这三项改革试点的部分争论,而且对于总结试点经验、提炼未来改革方向具有参考意义。

报告完毕后,贾潇老师首先对同学的报告给予肯定,并提出一些疑问与建议。第一,“三块地”改革的执行来自于农民个体行为,还是政府强制执行?是否会存在遗漏变量问题?可以对制度背景进行更深入的阐述。第二,模型中的treat等于零是指所有非试点县吗?文章是否做了一些匹配比如相同的gdp增速类似的样本?第三,文章如果在这三个政策之间做一些进一步的比较,可以对文章进行进一步地的增色。之后,叶巾祁老师也对该论文提出了一些建议。首先,文章中的研究角度非常多,但都不够深入,可以找其中一个能够解释清楚的方面,进行深入探究会更有价值,有利于厘清制度及其效应。其次,趋势图中可以看出一些事前趋势的问题出来,且通过treatment和con之间的对比可得在2015年之前,控制组和对照组就有分开的趋势,因此可以尝试去解决一下该问题。张家豪同学分别就贾潇老师和叶巾祁老师的问题进行了解答,并采纳了老师们的建议。

B2F2

第二位报告人是来自山东财经大学的刘传明,他的论文题目是《中国富裕的内涵解构、综合测度与区域比较》。刘传明同学主要从指标测度、区域比较等方面进行阐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共同富裕。对中国共同富裕进行内涵解构与测度,有利于进一步针对性地推进共同富裕的制度体系及体制机制建设,为缩小共同富裕的区域差异,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经验借鉴。基于富裕和公平两个层面,文章将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与信息熵指数法相结合测度共同富裕指数,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核密度估计和马尔科夫链估计方法揭示分布动态研究规律。研究发现:从总体来看,2013-2020年中国共同富裕指数呈持续上升趋势,但仍具有较大提升空间。从区域发展差异来看,在三大地区和南北地区层面,各地区共同富裕指数呈明显上升趋势;在八大综合经济区层面,各地区呈先降低后波动上升的态势。从分布动态来看,三大地区划分下,共同富裕指数呈主峰位置右移且具有明显的两极分化特征;南北地区划分下呈主峰位置右移、主峰高度和宽度下降的分布特征,未出现两极或多级分化特征;八大综合经济区划分下,共同富裕指数呈现主峰高度下降、宽度上升的分布特征,且具有多级分化特征。由此得出,当前中国共同富裕已取得较大进步,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推进共同富裕的制度优越性,但各地区的共同富裕仍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特征。

报告完毕后,贾潇老师首先对同学的报告提出了疑问。第一,共同富裕衡量指标选取的具体依据是什么?文章中的指标如何区别于其他文献?与其他国家或联合国的一些类似指标相比,你们的计算方式有何区别?第二,文章中较多比较中东西部等数据,以此得出一些政策建议。但分类依据应加入更多的思考,考虑更多本质的影响。第三,文章中所使用的方法具有较强的假设前提,应进一步思考。紧接着,叶巾祁老师也提出了一些问题和建议。首先,表1中的收入和消费没有和其他指标一样描述的很清晰;其次,文章中考虑到了社保,那么应相应的加入医保进行研究。最后,叶老师就文章中的一些样本趋势、数据分类和政策建议等与刘传明同学进行了讨论,并指出文章的一些问题并没有得到清晰的解释与说明。刘传明同学分别就贾潇老师和叶巾祁老师的问题进行了解答,并采纳了老师们的建议。

A8F0

第三位报告人是来自安徽财经大学的张轲,她的论文题目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要素流动与收入差距》。张轲同学主要从研究背景、理论分析、实证结果和对策建议等方面进行阐述。缩小收入差距是促进社会公平的具体体现,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着力点。文章基于2001-2020年全国29个省市级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多维度评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进一步运用逐步回归法分析要素流动在此过程中充当的机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U型”非线性关系;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呈现时间段差异,现阶段影响更为显著;区域异质性研究中,东北地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与收入差距呈现不同于其它地区的“倒U型”关系;类别异质性研究中,现阶段城乡文化教育方面的差距对收入差距具有缩小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劳动力流动、资本流动和技术流动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传导渠道。基于此,提出稳步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水平,努力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继续加大公共财政向农业农村倾斜,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以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等建议。

报告完毕后,贾潇老师首先对同学的报告提出疑问和建议。第一,文章主回归中为何要加入交乘项?目前的模型很难同时去判断调节效应和主效应,建议主模型中去做一个较为直接的检验。第二,文章中可能存在反向因果关系,即城乡收入也可能会去影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张轲同学就文章内生性处理与老师进行了详细的讨论。第三,文章中部分结果呈现U型或倒U型,但理论依据很明显的指出是一个倒U型,因此,如何解释这种实际与理论预测之间的差距呢?文章中应就该问题进行相应的探讨。之后,叶巾祁老师指出文章在社会保障中加入就业覆盖率会很牵强,而且就业情况会和收入差距有相关性,建议进一步参考相关文献做法。另外,叶巾祁老师建议同学们在使用中介调节效应模型时,应该考虑其适用的情形,而不应该盲目随从。最后,叶巾祁老师就文章机制逻辑和机制检验与张轲同学进行探讨。

14B7A

第四位报告人是来自社会科学院大学的蔚金霞,她的论文题目是《异地中考政策、教育扩展与本地学生的教育获得》。蔚金霞同学主要就文献综述、模型构建、机制检验等进行了阐述。文章基于异地中考政策的出台,研究了扩展随迁子女异地教育资源对本地学生教育获得的影响。利用CLDS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方法进行研究发现,异地中考政策的实施使本地重点初中学生的普通高中教育获得比一般初中学生出现了更为显著的下降,尤其是农村学生和高中资源较为劣势的地区。机制分析表明,政策出台后,随迁学生对本地学生升学名额的挤出所引起的招生资源紧缩是导致此结果的主要原因,流动儿童的到来给本地儿童带来的学业成绩方面的影响并不是主要的机制。在推进异地升学时,及时扩展总体的招生资源,是避免本地学生教育获得下降、城乡教育差距扩大等不利后果的重要途径,也有助于破除随迁子女就地就学的阻碍。

报告完毕后,贾潇老师首先对同学的报告给予肯定,然后提出一些建议和疑问。第一,样本数可能较少,在后期建议对样本代表性等进行相关解释。第二,模型中的treat如何设定以及是否满足平行趋势检验?经济学含义是否可以解释清楚?第三,模型中可以加入一些类似于家庭收入等的控制变量。随后,叶巾祁老师也提出一些疑问和建议。首先,文章中提出重点会受到政策的影响,但文章的理论支撑不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应进一步梳理。其次,文章的政策本身关联性可能需要更多的数据进行支撑,建议更进一步地挖掘。蔚金霞同学分别就贾潇老师和叶巾祁老师的问题进行了解答,并采纳了老师们的建议。

6F48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