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学术观点

经济学院2018年第三十七次学术讲座:国际经贸法规与自贸区改革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发表时间:2018-06-08 16:39:11点击次数:

网讯(通讯员:汪玉华)5月31日14:20,复旦大学法学院国际法教授龚柏华应邀来到我校,于经济学院106教室发表题为“中国自贸试验区如何对接国际高标准——以上海自贸试验区实践为视角”的报告,华中科技大学自贸区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波教授主持了本场讲座。

本次讲座的主题是,中国自贸区如何对准国际高标准,而这两个如何对接起来,龚柏华教授结合上海自贸区的角度回答了这个问题。众所周知,自贸局一晃就变成了今天的雁行方阵,包括湖北在内的第三批进入自贸区的行列,即“1+3+7”的互相友好竞争的雁行阵,后来又有了“1+3+7+2”模式(加入了海南和雄安)。2018年3月13日,海南经济特区30周年庆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宣布,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自贸区一出来就和国际高标准挂钩。那么,何为国际高标准?接下来将分为四部分阐述何为国际高标准?

第一,自贸试验区设立的初衷就是对接国际高标准“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自贸区名称本身就是一个从低标准向高标准的过程,比如最早叫上海自由贸易园区,2017年10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自由港是设在一国(地区)境内关外、货物资金人员进出自由、绝大多数商品免征关税的特定区域,香港、新加坡、迪拜等等都是比较典型的自由港。谈及自贸试验区如何跟高标准结合,龚柏华教授表示要练好“三气”,哪三气?一是沾“洋气”——对接国际规则,劳工权利保护、环境保护、反商业腐败、提倡企业社会责任等话题都反映了当代国际社会的普遍关切;二是观“天气”——领略国家战略,即各自贸区被赋予的国家战略职能,明确国家的战略定位;三是接“地气——融入地方实践,吃透各自贸区的方案。

第二,自贸试验区要建“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龚柏华教授指出,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要讲诚信、讲效率、讲公平、讲规则,在新一轮的自贸试验区中,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的要求是国际化方案的标配。那么什么是国际高标准的营商环境?如果达到真正高的程度,龚柏华教授认为至少包括以下标准:一是稳定清明的政治环境;二是活跃有序的经济环境;三是包容大气的文化环境;四是公平争议的社会环境;五是健全完善的法治环境。然而,中国的营商环境是不尽如人意的。通过对上海当前企业营商环境进行调研发现以下问题:企业开办便利度不高、政府内部部门衔接不畅、企业缺乏政府信息畅通渠道、市场准入仍有过高门槛以及政府监管理念仍然落后等。龚柏华教授提起自贸试验区最早有“一线、二线”的概念,当时的口号叫“一线放开”,坚决实施“二线安全高效管住”。而现在与贸易便利化相关的,叫做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在湖北自贸区方案当中,为加快形成贸易便利化,加快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实践中也遇到许多问题。

第三,自贸试验区对标国际高标准是要创造营商环境,营商环境的终极目标是提供机会。自贸试验区对标国际投资规则高标准是“负面清单”,自贸区建设主要亮点“是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改革。龚柏华教授阐明,我国负面清单第一步真正的目的是要引入全国的市场大负面清单,即对外资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一视同仁。

第四,对标TISA等高标准开放现代服务贸易。上海自贸区一方面推出负面清单,另一方面也推出正面清单(正常开放),为了突显其开放成果,上海自贸区方案中还公布了经选择的“服务业扩大开放措施”,涉及金融服务、航运服务、商贸服务、专业服务、文化服务以及社会服务六大领域扩大开放的“清单”。然而现制造业的发展毕竟有限,从国家发展趋势来讲,跨境电子商务、数字贸易、金融交易、医疗都是朝着这个发展方向。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