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学术观点

环境与健康经济学研讨会(一)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20-09-30 16:36:42点击次数:

(通讯员:侯盖)2020年9月29日晚,环境与健康经济学研讨会(一)在经济学院402会议室召开。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的博士研究生杨秋月和硕士研究生廖晓洁分别报告了工作论文。我院教师宋德勇、邢斐、王班班、代昀昊、孙雅以及部分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本次会议。

杨秋月博士首先汇报了题为《官员生态考核、地区环境规制与企业绿色创新——基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试点的准自然实验》的工作论文。

图1杨秋月博士生汇报论文

该研究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资源浪费、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也日益凸显。尽管中央政府试图通过建立中央环保督察制度、完善环境权益交易市场、实施纵向生态转移支付等“胡萝卜 + 大棒”的方式来规制引导,但“运动式”环境治理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性改变。中国长期以来治污不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特殊的政绩考核体制和不确定的官员流动机制。中国从 2014 年正式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2015 至 2017年间,试点工作分阶段分步骤实施。文章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的实施看作一次“准自然实验”,通过DID方法考察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对企业绿色创新水平产生的因果效应,并使用DDD方法研究政策对企业绿色创新可能存在影响途径以及异质性效果分析。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提出关于环境治理的几点政策启示。本文在理论探索方面,首次从企业绿色创新的视角,分析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的政策效果,并基于微观经济学理论阐述了官员生态考核影响企业绿色创新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包含政府、官员和企业三个主体的双重委托代理模型,厘清了官员生态考核、地区环境规制与企业绿色创新的内在联系;其次在实证分析方面,基于2008-2018 年中国 A 股重污染行业上市企业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模型评估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的绿色创新效应,并运用三重差分模型检验了该政策能否通过加强地区环境规制来驱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

随后,廖晓洁硕士生汇报了题为《城市化对雾霾暴露的贡献——基于对中国城市群的时空分解研究》的工作论文。

图2廖晓洁硕士生汇报论文

研究表明,中国城市化进程伴随着雾霾暴露水平先上后下降的非线性变化。文章选取中国九大城市群共147个城市2001-2018间的数据,基于时空LMDI分解法,将雾霾暴露的变化分解为人口集聚、人口密度、城市扩张、经济增长、排放强度五大因素的贡献,分别反映了人口城市化、土地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和城市污染治理四个方面的影响。并利用时空LMDI分解法,对分解结果进行跨城市群、跨时间段和城市群内部的时空比较。得到几个结论:第一,城市扩张和经济增长是导致雾霾暴露水平升高的主要因素;人口密度和排放强度是促使雾霾暴露水平降低的主要因素;人口集聚主要提高了前三大城市群的雾霾暴露。第二,各因素对雾霾暴露的贡献具有阶段性特征:“十五”和“十一五”阶段,人口密度是雾霾暴露的主要促降因素,城市扩张是主要提高因素,而从“十二五”开始,排放强度成为主要的促降因素,“十三五”开始,城市扩张和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在多数城市群减小。第三,“大气十条”和“十三五”规划对雾霾暴露的促降作用明显。“大气十条”政策发布后,在2014—2015年期间,所有城市群特别是京津冀城市群的雾霾暴露大幅下降,同时排放强度在所有城市群对雾霾暴露的促降作用明显增大,体现出该政策的有效性。“十三五”规划将PM2.5 浓度纳入空气质量发展约束性指标后,排放强度的负向贡献在所有城市群进一步增大。第四,区域协同发展近年来在雾霾治理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参会老师和同学对两篇工作论文的选题视角、机制分析、识别策略、数据方法等内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