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学院新闻

经济学院第六十三次学术讲座——应用微观经济学讲座(一)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18-12-26 11:00:24点击次数:

本网讯(通讯员:苏乐)经济学院第六十三次学术讲座暨应用微观经济学讲座(一)于12月21日上午10:15在经济学院402会议室进行。我院教师彭斌、文旷宇等以及多位硕博生和本科生参与了此次讲座。来自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的高秋明老师做了题为《医药分开改革效果的再评估》的论文汇报。

高老师首先以看病就医的缴费问题作为引入,详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中国公立医院是差额拨款事业单位,既不能完全用市场化的方式获得利润,也无法依赖财政收入补偿所有成本。且医院收费由发改部门定价,医疗服务的价格由于受到政府管制长期维持在上世纪80年代水平,这使得医院不得不依靠药品收入作为其主要收入和利润来源,即以药养医。另外,国家发改委文件也明确规定,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销售药品,可以以实际购进价为基础,顺加不超过15%的加价率作价,销售给患者。在药品加成和药品回扣引发过度医疗和药品滥用的背景下,明面上的药品加成制度首先成为改革目标,2009年开始的新医改明确提出了要转变公立医院以药养医的经营模式。2015年国务院进一步发文明确要求试点地区的所有城市公立医院和县级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提高医疗服务价格,实施医药分开改革。

其次,高老师对已有的具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了回顾并重点介绍了Fu et al.(2018)的研究。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高老师提出,已有文献主要讨论了单个地区改革对费用以及费用结构的具体的影响程度,但由于不同省级政府会设定不同的补偿方案,补偿方案不同会使得改革造成的具体效果在省份之间存在差异。因此本文试图从费用和费用结构的变化中,寻找供方行为主导医疗过程中的证据。

在数据选取上,本文选取了某副省级市2015年、2016年城乡居民二类、城乡居民一类、在职职工和退休职工的医保住院报销记录,具体包括住院费用以及病种等;在数据处理上,保留2016年7月实施医药分开改革的32家公立二级和三级医院,去除了精神病院、口腔医院和疗养院以及去除了未成年患者的相关数据。

模型构建方面,高老师介绍了本文短期和长期的效果评估模型。短期模型采用了断点回归,以政策开始实施的日期(2016年7月1日)为断点,估计断点前后出院病人的费用变化。由于断点回归的内部有效性依赖于带宽,不适合用于评价政策的长期效果,故长期模型采用了双重差分,去除医疗服务的季节波动和趋势性变化,以7月1日之后的半年时间为处置组,7月1日之前的半年为对照组设计了双重差分估计。

接下来,高老师从总体和不同医院的异质性两个方面解读了RD估计得出的医药分开改革的短期和长期效果。其中,高老师特别介绍了医药分开改革长期效果评估中供方的反应:三级医院靠提供住院天数弥补日均费用的降低,二级医院则只有手术和兵力才能延长住院天数,且三级医院的住院患者中手术比例远高于二级医院,手术病例的平均费用高,检查、治疗和服务设施费用的基数都更大,更容易弥补药品和材料费的下降。

最后,高老师对本文的研究结论简要进行了总结:(1)改革的短期和长期效应,与供方的目标紧密联系。在短期中,医院倾向于维护自身主要的收入来源,长期中,为了达到行政目标,利用行政目标之外的项目增加利润;(2)无论是短期(一个月)还是长期(半年),医药分开改革都没有降低单次住院费用;(3)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医疗市场行为中,供方发挥着主导作用,基于某些行政目标的改革是能够实现的,但按下葫芦浮起瓢,难以达到医改的最终目标。

报告过程中,在座的各位师生就数据的选取、变量的处理以及模型的构建等问题与高老师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与交流。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