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肖湘玉 刘宇齐)第二届青山湖国际经济论坛暨2024年国际经济学科人才供需对接会博士生论坛(三)于2024年9月21日下午在经济学院106教室顺利举行。本次会议邀请了上海财经大学博士生卢星雨、兰州大学博士生任婉瑜、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刘曈、新疆财经大学博士生李佳慧、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生余振岳、辽宁大学博士生陈永胜、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生赵丛雨、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生胡熠玮、兰州大学博士生曹雨暄共九位宣讲人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会议由兰州大学经济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财税研究所所长陈南旭教授主持,点评嘉宾是《国际经贸探索》编辑钟华明、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段文奇讲师。
卢星雨以《Climate Change and International Portfolio Allocation: Micro-level Evidence from Global Funds》为主题进行汇报。文章使用基金资产配置数据,从国际基金的角度关于气候变化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展开研究。选取2018年欧洲部分国家经历的极端高温灾害作为外生冲击,利用双重差分模型,通过对比国际基金对受灾国与非受灾国投资份额在灾害前后的变化,研究发现气候灾害确实会导致跨国资本短期流出。研究发现小型、非价值型、杠杆型和投资目的国较为集中的国际基金,是驱动该资产重配置格局的主要力量。
任婉瑜以《环境规制为何效果不佳?——基于政府策略和污染物属性的视角》为主题进行汇报。她指出地方政府间环境规制策略性互动对我国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复杂影响。以2012-2020年275个地级市为样本,构建动态空间杜宾模型证明地方政府间环境规制的策略互动以及对不同外溢属性污染物的策略执行差异。结果表明,我国地方政府间存在环境规制策略性执行,具体呈现模仿性的“逐顶竞争”趋势并对区域污染问题解决发挥积极作用,且地方政府对不同外溢属性的污染物采取差异化的规制策略。适当的经济增长压力和官员任期长度对环境污染排放起到抑制作用,反腐败水平的不断提高会强化环境规制对污染的抑制作用。
刘曈以《供应链数字化能否驱动制造业质效升级?——来自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的证据》为主题进行报告,文章探究供应链数字化对制造业企业市场势力的影响。研究发现,供应链数字化显著提升了制造业企业的市场势力,该提升作用主要通过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供应链效率和信息交互能力来实现;异质性检验表明,供应链数字化明显提升了位于数字基础设施更完善地区的企业、非专业数字产品制造企业、供应链嵌入度更高企业的市场势力;调节效应检验表明,供应链运营环境的改善能够强化供应链数字化对企业市场势力的提升作用。
李佳慧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贸易网络动态演变因素分析》为主题进行报告。文章基于 2000-2021 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贸易数据,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了能源贸易网络,利用 TERGM 模型对能源贸易网络动态演变的内在机制进行分析。发现能源贸易网络存在显著的内生结构效应、行为者属性效应以及外部嵌入效应。贸易接受者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较强的国家,而发出者在经济属性上作用不明显。相同的语言与贸易协定、适当的地理距离都会促进贸易关系的形成。
余振岳以《数字基础设施如何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基于“智慧城市”试点的经验分析》为主题进行报告。文章基于2006-2021年中国288个地级市层面的数据,将“智慧城市”试点政策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实证分析了数字基础设施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作用机理和影响渠道。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提高了城市减污降碳协同的有效性。数字基础设施产生的减污降碳有效性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可以有效带动周边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研究为加快达成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目标,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了现实依据。
陈永胜以《“一带一路”倡议、全国统一大市场与碳减排研究》为主题进行报告。研究基于2005-2021 年中国 267 个城市面板数据,采用 DID 模型评估“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对国内节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发现:“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显著降低节点城市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并且市场一体化是其重要影响途径。 “一带一路”倡议不仅降低节点城市碳排放,对周围城市碳排放亦存在一定程度抑制作用。此外,对于碳减排来说,“一带一路”倡议与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主要表现出政策联动而非政策替代。研究结果揭示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市场整合与绿色发展思维,为更好地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和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经验启示和参考依据。
赵丛雨以《“护身符”抑或“紧箍咒”?新能源示范城市政策对企业碳锁定的影响研究》为主题进行报告。文章基于2009-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采用三重差分模型,考虑高碳行业发展特征,评估新能源示范城市政策对企业碳锁定的影响及其异质性,并进一步分析潜在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新能源示范城市政策显著抑制了高碳行业试点企业的碳锁定程度。通过引导企业在试点区域采用新能源技术,新能源示范城市政策不仅促进高碳行业加速转型,同时也为低碳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提供了实践平台,有助于打破碳密集型系统的稳定格局。新能源示范城市政策对企业碳锁定的影响存在异质性。政府推广深化新能源示范城市政策以及帮助企业摆脱高碳困境提供政策参考,同时为将新能源发展优势转变成低碳转型和碳解锁优势提供全新的视角。
胡熠玮以《工业机器人进口对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为主题进行报告。她指出绿色创新效率提升可以为实现经济低碳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以工业机器人为核心的智能制造的应用是推动绿色创新效率提升的重要抓手。文章在构建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基础上,利用2012-2021年30个省(市)数据,实证检验工业机器人对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进口显著提升了绿色创新效率,且在政府干预的调节下工业机器人进口对绿色创新效率的提升更为明显。机制分析表明,工业机器人进口能够通过提高信息化水平,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进而提升绿色创新效率。进一步分析显示,在技术水平滞后、劳动力匮乏的西部地区,工业机器人进口对绿色创新效率提升的边际作用最大;在社会发展水平较高,智能制造技术先进的东中部地区,工业机器人进口对绿色创新效率提升的边际作用则一般。因此,地方政府可基于地区实际发展特征,通过精准政策引导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来提升绿色创新效率,进而推动经济绿色低碳转型。
曹雨暄以《Does the Pilot Policy Cause Innovation Deviation under Institutional Void?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Rent-seeking Entrepreneurship》为主题进行报告,基于制度空白开发了一种创新战略选择模型,她认为这些空白可以刺激企业家中的寻租创业行为,从而影响创新平衡,该平衡来自相关文献中的争论。该论点是在一个分析模型中形成的,模型考虑了消费者和政府效用以及企业生产行为作为目标创新水平和环境的函数的成本和收益。试点制度通过促进寻租企业家精神,导致企业偏离创新平衡,表现为激进创新的减少和渐进创新的增加。然而,这种影响受到去中心化和所有制类型的影响。研究深入探究了影响创新战略选择的因素,并从新兴市场制度空白的角度,为理解试点政策的典型特征——透明度不足所带来的后果提供了新的见解。
会议最后,陈南旭教授对各位嘉宾的精彩分享表示感谢,并强调此类学术交流平台不仅拓宽与会者的学术视野,并且加强了学术研究的思想碰撞与融合,有助于推动学术界的共同进步。
青山湖国际经济论坛起源于杭州青山湖畔,第一届在浙江省嘉兴市圆满举办。第二届青山湖国际经济论坛由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承办。本次论坛以“新质生产力和开放型经济”为主题,探索新质生产力如何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及如何在开放型经济下发展新质生产力。本次论坛汇集国内在国际经济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各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为我国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助力。本次论坛包含主旨演讲、发起人学术报告会、院长学术报告会、专家论坛、博士生论坛、数字经济与贸易标准研发论坛、全国大学生数字贸易综合能力大赛宣讲会、国际经济学科人才供需对接会等8个层次,14个分会场。会议邀请了国际贸易学、世界经济学,以及国际商务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期刊编辑参会。会议规模超过200人,参会人员涉及140余所高校及相关单位,涵盖30多所985和211等层次的高校院长以及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