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学术观点

第九届全国经济学研究生学术年会平行论坛(一)第5组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23-07-01 21:10:46点击次数:

本网讯(通讯员:王阁)第九届全国经济学研究生学术年会平行论坛(一)第5组论文研讨于618日下午2:30在经济学院406会议室顺利举行。来华中科技大学王振同学、胡涵情同学、上海财经大学的王诗勇同学和厦门大学的王子奇同学分别就其论文作了精彩汇报,本场点评嘉宾为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魏杰老师、乔帅老师和李兆辰老师。

第一位报告人是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王振同学,他的论文题目是《早期营养干预对教育获得与教育不平等的影响——基于农村营养改善计划的实证研究》。为改善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健康状况,加快农村教育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我国自2011年开始在国家和地方试点县推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他基于2010-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构建三重差分模型和教育泰尔指数,探究该计划对农村学生教育获得及教育不平等的影响。研究发现:(1)营养改善计划显著改善了农村学生教育获得,使政策受益学生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了0.147个标准差(相当于0.533年)。(2)营养改善计划从整体上缓解了教育不平等,对减少教育不平等的贡献程度为3.23%。(3)影响机制分析表明,营养改善计划有效改善了学生营养健康水平,对学生学业表现产生了积极影响。(4)政策异质性分析表明,营养改善计划的政策影响会随其实施时间的增加和力度的加强而愈加凸显;国家试点政策以及寄宿生营养改善计划对促进教育公平的作用更大。本文证实了营养改善计划对改善城乡教育不平等具有重要意义,并为优化政策和实施效果,加强农村儿童早期发展干预,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均衡发展提供相应建议

报告完毕后,魏杰老师、乔帅老师和李兆辰老师分别对这篇论文进行了点评。魏杰老师提出了几个问题和建议,一是文章实证结果中教育年限的提高与使用泰尔指数衡量的教育不平等程度之间的关系如何,王振同学表示贫困地区教育年限的提高可以直接反映教育不平等程度的下降;二是与九年义务教育强制性要求的联系,小学和初中的结果的差异如何解释;三是政策实施的时间是统一的,还是在不同地区分批进行的。随后,乔帅老师提出了几个问题和建议,一是题目层次需要调整,受教育年限无法完全衡量教育不平等程度,比如质量上的差异;二是建议适当增加可能的影响因素作为控制变量,以便更好解释各个阶段结果的差异;三是进一步完善机制检验。最后李兆辰老师就相关文献中的机制参考和结果呈现方面给出了宝贵意见。

第二位报告人是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胡涵情同学,她的论文题目是《人口老龄化、遗产动机与房价关系研究》。她运用CHFS2013年至2019年的面板数据,研究在遗产动机的视角下人口老龄化与房价之间的关系,并研究户主后代有男孩(儿子、孙子)是否会对遗产动机中介变量产生调节作用。实证结果表明,老龄化对房价产生显著负向影响,遗产动机及其与老龄化交互项对房价有正向影响,表明遗产动机会推动房价上涨,缓解老龄化对房价的负向影响。其中住房遗产动机对房价的影响高于货币遗产动机。研究还发现户主后代中有男孩的家庭住房遗产动机更强,从而推动房价进一步上涨,这表明户主后代中有男孩在人口老龄化、住房遗产动机与房价关系中起到有调节的中介作用。此外,户主后代中有男孩对人口老龄化与房价关系的影响程度及显著性在东中西地区呈现出递减趋势,该中介作用在农村样本中不显著。学历也会影响该中介作用,具体来说,户主为高学历的家庭,户主后代中有男孩所发挥的影响程度越小,对遗产动机所起到有调节的中介作用越弱。总的来说,户主后代中有男孩会导致遗产动机增强,进而促进房价的上涨,缓解老龄化带来的房价下跌影响。

报告完毕后,魏杰老师、乔帅老师和李兆辰老师分别对这篇论文进行了点评。魏杰老师提出了几个问题和建议,首先是对于文章大的逻辑方面,每个观点之间的整体联系作用不够强;其次房价的衡量方式选取购房总金额比上购房总面积,有待斟酌。随后,乔帅老师提出了几个问题和建议,一是考虑周期性因素对房价的影响,建议进一步思考;二是建议考虑性别因素在主流独生子女的趋势下会被削弱;三是对于被解释变量房价的数值大小有所怀疑,认为明显偏低。除此之外价格本身并不平稳,建议可以关注投资回报率;四是建议进一步思考有可能的机制,比如年轻适龄人口的流动率是否会导致老龄化的产生和房价的降低。最后李兆辰老师进行点评,他认为支撑故事的直接性证据需要加强,有两个环节有待进一步的深入思考,一是遗产的特殊性,二是房子和其他财产的竞争性关系。

 

第三位报告人是上海财经大学的王诗勇,他的论文题目是《住房保障制度缓解流动人口超时劳动了吗?》。住房保障制度是弥补住房市场失灵、实现住有所居和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制度设计。本文以公租房为例,采用基于公租房准入条件的模糊断点回归(Fuzzy RD)实证考察了公租房政策提供的租赁保障对流动人口超时劳动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公租房政策明显缓解了流动人口超时劳动,使其超时劳动概率和超时劳动程度都得以下降,表现出了积极的健康就业效应;第二,公租房政策并未改变流动人口的迁出预期;第三,异质性分析显示,公租房政策对受教育水平较低、年轻和省内流动等流动人口超时劳动的缓解作用更加明显。第四,进一步机制探讨发现,公租房政策并不存在“福利陷阱”,家庭补偿性收入提高是流动人口超时劳动得以缓解的原因。他的研究结论对持续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帮扶流动人口获得社会福利、缓解就业压力和提升生活质量提供了经验启示和政策思路。

报告完毕后,魏杰老师、乔帅老师和李兆辰老师分别对这篇论文进行了点评。魏杰老师主要对文章的模型进行了提问,一是断点回归要求断点是外生的,按照工资去划分,这样容易导致为了获得补贴资格,有意识地降低劳动时间的行为;二是被解释变量为0-1变量,使用线性模型进行回归,严谨性有待考证。随后,乔帅老师和王诗勇同学就超出劳动的判断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李兆辰老师联系宏观上的住房保障制度,讨论了本篇论文和相似主题论文相比的边际研究贡献,建议王诗勇继续关注流动人口,可以深挖更多内容。

第四位报告人是来厦门大学的王子奇,他的论文题目是《偏向性技术进步和经济不平等》。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控制收入分配差距、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提出了明确要求,而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如何影响收入不平等和消费不平等,成为近期经济学界的一个热议话题。他通过构建了一个包含劳动技能异质性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通过引入“资本-技能互补生产函数,分析了不同类型的技术进步对消费不平等和收入不平等的影响。该函数假设不同类型劳动力的资本替代弹性不同,进而能够准确地刻画劳动者的技能差异。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正向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冲击扩大收入不平等和消费不平等,资本技术进步则有利于缓解收入不平等和消费不平等。拓展分析表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技术普及率和金融可得性等因素,对技术进步的异质性效应具有重要影响。福利经济学分析结果表明,不平等程度是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影响居民整体福利的主要途径,而合理的货币政策规则能够通过缓解不平等程度减少技术进步的负面影响,有利于整体福利水平的改进。文章研究结果有利于更全面地认识技术进步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同时为货币政策规则的设计提供了新的视角。

报告完毕后,魏杰老师、乔帅老师和李兆辰老师分别对这篇论文进行了点评。魏杰老师从理论上如何刻画收入不平等与消费不平等的关系,以及在实证中如何体现进行了提问,王子奇同学坦白这一点确实有待提高,在消费者的偏好假设中没有考虑异质性。乔帅老师认为该篇论文工作量很扎实,建议对参考文献和专有名词的来源进行更加详细的标注。李兆辰老师认为文章结论十分具有启发性质和现实意义,建议可以通过完善题目增强文章对读者的吸引力。

至此,第九届全国经济学研究生学术年会平行论坛(一)第5组圆满结束。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