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王班班 李冰冰)华中科技大学第二届“碳中和经济论坛”于2022年10月8日下午在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举行。论坛邀请了数十位学界、政界和业界专家发表主旨演讲,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潘家华教授,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气候治理与碳金融中心主任张希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史丹研究员,国家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政策所所长董战峰研究员,湖北宏泰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碳排放权登记结算(武汉)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志祥,湖北省生态环境厅二级巡视员田啓,武汉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武汉大学气候变化与能源经济的中心主任齐绍洲教授,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张立麒教授等。出席论坛的还包括碳排放权登记结算(武汉)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朱国辉、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党委委员阳光星、湖北省生态环境厅气候处四级巡视员陈飞,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建华教授等。副院长孔东民教授和碳中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德勇教授主持此次活动。
上半场“碳中和理论与政策学术论坛”在经济学院报告厅和腾讯会议线上线下同步进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工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潘家华教授的演讲题目为《碳中和的一点经济理论思考》。潘家华教授首先分析了化石能源碳排放作为厌恶品的碳中和理性。他指出,人类社会需要的是发展权益,而非碳排放权益,发展可以与碳排放完全脱钩。零碳或碳中性能源是发展的机遇和增长的源泉,而化石能源碳排放应在约定的时间框架内清零。潘教授进一步指出,零碳可再生能源带来生产关系的根本性变革。此外,社会经济还需考虑规模化大生产与自然容量刚性的矛盾,空间聚集与空间均衡,财富周期的加速再生增值与财富存量的持久保值等问题。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气候治理与碳金融中心主任张希良教授的演讲题为《碳中和路径与政策研究中能源、经济等人类系统建模的科学问题思考》。张教授提出,碳中和路径与政策研究一是政府决策问题,包括经济转型路径、技术发展路径、国际气候合作、转型风险防范和政策制度安排;二是建模问题,包括经济系统建模、地球系统建模、能源系统建模和人类社会—地球自然系统耦合建模。其中,实现碳中和最为关键的是人类社会—地球自然系统耦合建模。这其中,经济系统建模包含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的拓展与改进、碳中和进程中的金融风险建模和多智能体行为建模(ABM)。张教授随后详细分析了各类模型的特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史丹研究员以校友的身份为华中科技大学70周年华诞献上祝福,并作了题目为《绿色低碳发展与能源安全》的报告。史丹研究员首先介绍了新冠疫情冲击下各国的绿色新政,随后分析了能源安全问题及对绿色新政的冲击,并提出我国能源安全应关注的风险点和强化我国能源安全的政策建议。她认为,根据欧盟应对能源危机的反应,能源不可能三角中能源安全是首位的。在能源绿色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之前,能源安全会影响绿色低碳发展进程。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必须关注能源安全。而绿色低碳技术进步是破解能源不可能三角的金钥匙。由于绿色发展和能源安全均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和外部性,因此对政府政策需求与日俱增,各国之间的合作也日益重要。
国家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政策所所长董战峰研究员的演讲题为《碳达峰碳中和市场政策机制创新思路与重点任务》。董战峰研究员指出,目前我国初步形成以碳排放权交易为主,补贴、价格等共同发力的碳达峰碳中和市场经济政策体系。今后,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应在交易范围上尽快纳入更多行业和企业,在运行机制上充分发挥碳市场的压力传导机制,在能力建设上加快法治建设和制度完善,在政策手段上加快推进碳金融政策创新。同时也需要提前探索开征碳税的可行性。在价格和补贴政策方面,还需要建立工业企业差别化电价机制、改革燃煤机组上网电价形成机制、建立清洁能源消纳外送能力和保障机制等。最后,金融政策是解决双碳工作资金供给的必要手段,要加快建立金融支持双碳目标的总体路径指南,完善金融支持双碳目标的政策体系。
至此,第二届“碳中和经济论坛”上半场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