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学术观点

2023年环境与健康经济学研讨会(一):气温对农村收入的影响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23-04-04 14:31:25点击次数:


(通讯员:谢雨川)2023323日上午1000,环境与健康经济学研讨会(第一期)在经济学院405教室成功举行。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副教授、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李承政担任本次讲座的主讲嘉宾,以“How Does Temperature Affect Rural Income: Channels and Implication of Adaptation”为题进行学术报告与交流。本次会议由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王班班老师主持,周记顺、陈茜、杨金阳老师及湖北经济学院鲁维洁副教授等众多师生参与。

李承政首先介绍了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气候或天气对农业往往有直接的影响,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农业部门收入占比较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较弱,气候变化对其收入影响更大。文章关注的问题是,当今农村劳动力可以在农业和非农业部门自由流动,中国农村收入依然受到极端天气的影响吗?

李承政基于中国县级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入户调查数据和气象站点数据,研究了气温日变化对农村人均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高温对农村人均收入有显著的负面影响。相对于10-15℃之间的身体舒适参考温度,日平均气温每增加一天超过30℃,农村人均收入就会减少0.12%。气温产生的影响是非对称的,低温对农业收入影响不大,高温对农业收入的负面影响比较显著。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

在此基础上,李承政进一步分析了该影响的作用渠道和机制。将农村收入分为农业部门收入、非农部门工资性收入和其他收入,研究发现相对于家庭收入的其他组成部分,农户的营业收入对高温较为敏感,这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的跨部门再分配。此外,高温不仅大幅降低了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而且还阻碍了非农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但影响相对温和。换言之,极端高温既减少了农业部门劳动力,也降低了农业部门生产率。

李承政强调,尽管忽略了种植模式的潜在变化和作物生长季节的调整,但该研究对中国农业的未来提出了警告。农户对极端天气事件的适应主要通过家庭劳动力跨部门的重新配置、城乡迁移甚至抛弃作物来实现,而不是集中投资于农村基础设施或农业机械化。目前农村家庭对高温的适应模式可能会放大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部门的威胁。

讲座尾声,李承政副教授还分享了撰写这篇文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提出实证研究中应注重文章的创新性和不可替代性,例如一个独特的数据库可以很大地提升论文的贡献和价值。

在讲座的整个过程中,现场讨论氛围热烈,不少老师和同学都向李承政老师进行提问并沟通交流。杨金阳老师提出,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重视,高温天气对于农村收入的影响是否有逐渐减小的趋势?李承政认为这个问题需要基于更长时间的数据进行研究,但是去年中国的旱灾影响依然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可见这个适应过程即使有也是非常缓慢的。杨金阳老师还对文章的异质性分析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在中国不同的气候下,高温对农村收入的影响或许会有所不同。此外,周记顺老师针对政策启示部分提出了疑问;陈茜老师从机械化水平和工作时间两个方面提出文章可能需要的补充。最后,几位同学向李承政教授进行请教和学习,讲座圆满结束。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