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学术观点

中国青年经济学家联谊会(YES)武汉2021论坛平行论坛(一)下午场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22-01-06 10:22:48点击次数:

本网讯(通讯员:范亿)中国青年经济学家联谊会(YES)武汉2021论坛平行论坛(一)下午场于2021年12月29日14:00继续在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407举行。一共有五位宣讲人就其最新的工作论文作了精彩汇报。他们分别是来自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的万秦娟、魏伟老师,来自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的张麒老师,来自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李旭超老师以及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的秦妮老师。上半场的主持嘉宾是《世界经济》编辑部主任毛日昇,下半场的主持嘉宾是《经济研究》编辑部副主任倪红福。

第一位报告人是来自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的万秦娟老师,她汇报的论文题目是《宣传教育、群体条件与城市居民环境行为的实验研究》。

万秦娟老师指出,在当前实现“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文章关注到除工业企业排放问题以外的另一重要话题——居民源头减排。文章以二元选择阈值公共产品框架为理论原型,搭建了公共品提供和公共品攫取框架。接着引入群体理论,解决在描述社会人行为中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在刻画行为人偏好时,不仅考虑了经济利益,也考虑到了非经济利益。这篇文章的研究贡献在于讨论了阈值公共品的博弈问题,同时,从住房产权群体分层指标出发研究了社会人亲环境行为的差异性。此外,文章弥补了目前研究文献中“轻个人环境行为,重企业环境行为”的不足。文章设计了4个实验局,通过问卷调查评估群体关于垃圾分类的环境行为决策,并估计群体关于生活垃圾分类的收益方程。一共有96位来自华中师范大学的学生完成了问卷调查。文章的结论如下,第一,群体的环境行为在专业、性别、年龄和教育程度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第二,研究激发了群体的认同感,参与者的内群体归属感显著高于外群体归属感。第三,回归结果表示,宣传教育显著地提高了群体的亲环境行为。

汇报结束后,秦妮老师对这篇文章进行了点评,她认为这篇文章利用实验经济学研究居民亲环境行为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同时她也建议更明确地指出表示群体行为的变量。此外,文章动机值得强调,可以考虑在文章中给出居民和企业的环境行为的比重数据。最后可以进一步补充实验个体描述部分,以及扩充实验数据。会议主持人毛日昇主任补充到,该文章关于个人环境行为研究的选题新颖,但实验选取对象是否具有现实匹配性值得再思考。

第二位报告人是来自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的张麒老师,他汇报了他和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宋德勇教授合作的工作论文《中国城市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融合的演变与评析》。

张麒老师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生态环境保护已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研究城市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问题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文章从融合基础、融合深度和融合绩效三个角度,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熵值法(AHP-Entropy)组合赋权法,构建2006~2018年中国城市层面的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融合的指数。文章为三个指标体系设计了详细内容,每个指标体系包括多个一级、二级、三级指标,最终形成融合总指数。文章的研究结果表明,从2006年到2018年,中国城市整体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融合水平持续增长。一线城市的融合水平及驱动力中北京表现最好;新一线城市中,东莞排名首位,成都和武汉位居前三,重庆提升最快;剩余非省会城市的融合发展水平低于前两者;从资源视角看,再生型城市的融合发展水平全面优于其他资源型城市;最后,文章指出以“增长极”为引领的城市群一体化对区域化对提升区域融合水平具有积极意义。文章评价了城市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融合的历史基础与趋势变化,对于服务“美丽中国”等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具有现实意义。

汇报完毕后,来自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的魏伟老师做了简单点评,他认为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可以单独考虑出口和进口两个方面,不止考虑净出口。另外,在构建融合深度和融合绩效的体系时,指标的划分可以更清晰一点。最后,在城市群的研究部分,应该考虑城市群不同于城市的特征。

第三位汇报人是来自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李旭超老师,他参与会议的论文题目为《中国特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溢出与缩小区域创新鸿沟》。

李旭超老师认为知识技术在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中扮演重要角色,认为缩小区域间的“创新鸿沟”是有效解决地区差距、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文章利用城市间相互开通高铁的准自然实验和城市专利申请数据,构建双重差分(DID)模型研究以高铁为代表的中国特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间知识“创新鸿沟”的影响。文章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出了一定贡献:首先,这篇文章为研究基础设施对区域创新产生影响的相关文献提供新视角,发现高铁作用于城市区域间协调发展的新证据。第二,文章收集城市间专利互相引用数据,为知识溢出与技术追赶这一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第三,文章为共同富裕提供了新的政策视角,强调了知识创新的作用。文章的研究结果表明,高铁开通对城市间的知识溢出的影响是显著正向的,具体来说,两个城市间开通高铁后,专利的相互引用率显著上升。另外,文章不仅考虑了城市间高铁的直接开通,也考虑了通过第三个城市的间接互通。李旭超老师进一步分析了区域间知识溢出的方向问题,发现知识溢出在城市间是双向的,既会从发达地区溢出到欠发达地区,也会反向流动。最后文章得出结论,高铁开通有效缩小了区域间的“创新鸿沟”,促进了创兴层面的“共同富裕”。

汇报完成后,魏伟老师对这篇文章做了详细点评,他肯定了此篇文章在基础设施研究领域的边际贡献,同时也提出了很多完善意见。他建议增加一个理论模型丰厚理论基础。另外可以用其他工具变量进行替换增加实证证据。最后可以探讨一下高铁开通引起知识溢出背后的机制分析。李旭超关于是否要控制其他政策的影响与在场老师进行了讨论,并对文章中实证部分做了补充解释。

第四位报告人是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的秦妮老师,她参与会议的论文题目是《Tax incentives and firm-level toxic emissions》。

秦妮老师认为,研究收入和污染排放问题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很大价值。文章基于税收激励视角,利用中国增值税改革的准自然实验,使用双重差分(DID)模型检验税收政策对企业污染排放行为的影响,文章丰富了税收影响污染排放问题的研究成果。文章发现中国增值税改革显著降低了企业的污染排放。具体来说,增值税通过激励企业对环境保护的固定资产投资,鼓励企业的环境保护行为。在实证过程中,秦妮老师不仅考虑了其他可能遗漏的变量以及金融危机的影响,也考虑了横截面上的企业内生性问题,保证了结果的可靠性。文章分别讨论了企业规模、社会责任行为、当地政府补贴、环境规制、以及污染行业的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在一系列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下结果依然稳定。

汇报结束后,李旭超老师进行了点评,并给出一定的完善意见。他认为可以进一步阐述影响机制,强调税收在绿色方面的激励。另外,文章只讨论了污水排放,还可以增加讨论对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污染的排放。

第五位报告人是来自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的魏伟老师,他报告的论文题目是《开发区设立与企业环境绩效——基于中国微观企业数据的分析》。

文章以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研究对象,探究开发区设立对企业环境绩效的影响。魏伟老师指出,已有文献在宏观上讨论较多,但缺少微观角度的讨论。因此,这篇文章尝试在微观层面揭示开发区设立与企业环境绩效之间的联系机制,并深入探究开发区主导产业政策对企业环境绩效的影响,丰富了开发区设立效应的相关研究。具体来看,文章回归结果显示,开发区的设立有效降低了企业污染排放强度。在对稳健性与异质性进行详细讨论之后,文章对开发区设立影响企业污染排放的背后机制进行了分析,魏伟老师认为开发区的设立降低了企业排放强度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使得当地的税率扭曲减弱,改善了营商环境。

汇报完毕后,张麒老师在点评环节对开发区的概念提出了疑问,他指出经开区和高新区的侧重不同,建议在论文中增加对此的讨论。此外,张麒老师认为对于开发区聚集的特点也可以扩展研究。随后,魏伟对会场同学提出的问题做了简单讨论和补充解释。

至此,2021年“中国青年经济学家联谊会(YES)武汉”平行论坛(一)下午场结束。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