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学生动态

【暑期社会实践】谁说农民要种地,模式创新增效益——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党员先锋队暑期社会实践纪实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18-07-20 17:13:43点击次数:

“农业的发展必须改变过去那种望天收的局面,需要科学技术去支持。更需要你们这样的知识青年的参与。”

2016年,国家印发了《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简称《三权分置意见》),农民将承包的土地进行流转有法可依,2017年,党的十九大上“美丽乡村建设”的提出再次让人们聚焦农民聚焦于农村的改革建设。在土地改革与土地流转方面,为了研究土地流转的模式应用以及模式间的对比,为更多处于探索阶段的地区提供改革经验参考,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赴鄂江浙土地流转模式定量对比研究暑期社会实践队在前期的信息收集的过程中,以土地流转进行较早,模式具有代表性和差异性,流转程度较高,应用较为成熟等标准选取了湖北新洲、浙江绍兴、浙江德清、江苏徐州四个地区进行实地调研。

具体的调研实施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通过当地政府部门获取当地的经济、人口、财政、农业现代化水平等具体统计数据,并通过采访相关负责人对当地土地改革和土地流转以及农业发展概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二是到土地流转的典型乡镇进行实地调研,对农民在土地流转前后的收入水平变化、家庭受教育程度、土地特征以及对土地流转政策的主观看法进行一个基本调查。

团队的第一站是湖北武汉新洲市。新洲距武汉市区较远,但交通便利,工业水平较为薄弱,以农业为主,但城镇的扩大占用了周围村庄不少的土地。这也造成了周边村庄土地流转规模较小,不具有代表性。后经过与新洲政府部门的沟通,我们确定了离新洲城区较远的巴旭村为调研对象。巴徐村由十个小组和八个湾组成,户籍人口约2000人。全村耕地面积约2000亩。巴徐村的土地流转模式主要为转包——将土地集中承包大型企业。当地承包土地企业为一家大型药材种植企业,药材甚至出口至国外。在农民的收入方面,企业除每年给予土地所有者一定的地租外,还会定期雇佣当地村民做工,这也给村民带去了一定的收入。近年来,在转包模式的基础上,巴徐村开始朝股田制的方向转变——即以每亩土地为一股,全体村民共同与专业公司建立合作社,向旅游业转变。

图一:团队在新洲巴徐村进行调研

第二站团队离开新洲来到被称为“丝绸之府,鱼米之乡”的浙江。在浙江团队兵分两路,分别对绍兴和德清展开调研。浙江属于经济强省,但耕地表现出严重的细碎化,农民仅凭务农难以维持生计。而外出务工便无暇顾及土地,极易造成土地的荒废。浙江的土地特征也给当地的土地流转带来了不一样的困难以及契机。

对于浙江绍兴,团队选择柯桥区作为研究对象。柯桥区下辖16镇,251个行政村。截止2016年全区共流转土地10.72万亩,流转率为61.26%。流转模式主要有三种:委托流转、土地入股、农户自发流转。其中已有委托流转5.04万亩,占比达到了47.01%。农户委托村经济合作社,签订流转协议,经济合作社跟经营大户签订承包合同,流转价格每亩600到1700元不等。土地入股为农户自愿加入土地股份合作社,以土地入股,签订入股合同,由合作社经营,保证农民的最低收益,产出效益时对股东再次分红,农民保盈不亏。形式的多样是柯桥区土地流转的特色之一,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定的问题,由于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导致土地价值上升,部分农民不愿流转、荒废土地等行为,这也给土地流转的进程带去了困难。

对于浙江德清,由于距离省会城市杭州较近,德清市区以及乡镇现代化水平非常高。德清的土地流转最具代表意义的便是五四村,作为国家3A级景区,五四村地理位置优越,紧邻著名景区“莫干山”,村民多改建房屋,发展“洋家乐”——即豪华西洋式别墅型民宿。因此村民们大多早已脱离了农民的身份。村委会通过建立合作社将村民土地集中起来,由合作社负责与外部对接,集中起来的土地一部分提供给部分企业,另一部分由村委会购买机械进行机械化种植。这样既保证了农民的权益最大化,又为外部土地需求企业提供便利,减少了企业与农民之间的纠纷问题。农民的土地收入主要来自两部分,一个是每年固定的相应质量的粮食作物或者等值货币,二是来自合作社机械化种植的年终收入分红。同时租用土地的企业也会在村里雇佣短工,多是赋闲在家但仍具有劳动能力的中老年人,而年轻人则进入城市或者外出务工。通过特色旅游业的发展以及村集体的集约化机械化种植,五四村的人均年收入能达到每年4到5万。值得注意的是,习近平同志曾提出城镇发展要建设特色主题小镇的新思路,而德清便以地理信息为内容建立了地理信息特色小镇。对于农业层面,通过对农业局的相关负责人进行采访,我们得知,在其他村庄,政府一直引导在养殖业方面的发展,进行集约化养殖,成功将德清打造成了“青虾之乡”的招牌。

图二:团队在德清与当地科技企业交流

最后一站,我们来到了江苏省徐州市,江苏与同作为“鱼米之乡”的浙江一样,土地特征属于较为细碎化,这也造成了江苏的土地流转改革同样走在全国前列。徐州土地流转主要有两种模式,我们根据这两种模式分别选取了沛县和铜山区作为研究对象。沛县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县城,为汉高祖刘邦出生地。目前全县土地流转总面积68.7万亩,占全县承包土地面积的73%。从流转形式上看,沛县土地流转以委托流转为主。由于经济收益较高,农民自愿把自己的承包地委托村委会流转。村委会和农户签订土地委托流转协议,由村委会和流入方签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村委会对外流转,农户有固定的土地租金收入。土地租金因地力差异而不同,水田一般在900-1000元/亩,旱田一般在800-900元/亩,园艺蔬菜地在1000元/亩左右。当地大力组织农户开展土地流转,构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让小田变大田,让农户变农场,利用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机械化、产业化,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繁荣。为了促进土地流转的推广,当地建立了沛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利用网络平台优势集中土地流转信息,为农户自发流转探索了一条新思路。

图三:团队在德清对当地花卉企业调研

铜山区较沛县离徐州市区更近,交通区位优势更优。铜山区的土地流转模式为“集体+专业合作社+农民”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其代表为棠张镇跃进村。跃进村包含三个自然村,分8个村民小组,村辖总面积4.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500余亩,其中施菜面积2000余亩,粮田2500亩。农村劳动力2410人,总人口4975人。全村将2500亩粮田实现经营权流转,全村1200户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100%加入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经营,村民每年可获得1000斤粮食保底收入,和可以参与合作社盈利的二次分红。为了发挥合作经营的集约优势,形成规模化种植,合作社在成立之初一次性购买农业机械80多台,涵盖耕地、育种、播种、管理、收割等一系列过程。通过“集散成块”的发展理念,全面化的机械化操作,跃进村节省劳动力2300余人,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图四:团队抵达徐州

“农业的发展必须改变过去那种望天收的局面,需要科学技术去支持。更需要你们这样的知识青年的参与。”这句话是团队在调研过程中听到最多的话。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模式消耗巨大的人力成本,但农业产值较低,且极易受天气的周期性变化影响。但农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更是命脉。“民以食为天”不仅是一句俗语,更反应了农业对一个国家发展的关键性作用。在这个基础上,乡村振兴以及美丽乡村建设的提出让农业如何在健康发展的前提下,增加相应的回报率就是一个亟待考虑的问题了。而提高农业产业效益就必须增加农业种植过程中的科技含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于农业来说,同样适用。利用高新技术去进行农业生产,这不仅仅是大大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更是可以提高相应产品的附加价值。

而要进行现代化或者说是科学化农业生产,必须要满足的一点就是规模化的种植条件。中国人口基数庞大,人均土地资源并不丰富,将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发挥规模化的优势,就如同经济学中的边际成本。当前中国政府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减少城乡之间的发展差异,则必须要将农村大部分劳动力从农业工作中解放出来,因此土地流转的模式将直接劳动力的去向。所以土地流转的改革必须适应当地的经济状况,最大化保证农民的经济收益,在这个基础上更要注意特色产业的建立。如何发挥各自独特的地理气候优势,发展独特产业,否则农产品易扎堆滞销的特点仍将影响农业发展。因此特色产业的建立仍是每个地区除了土地流转之外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各地政府对土地流转都是在引导的基础上进行大力扶持。不论是哪种模式,土地流转的进行确实给农民带去了实实在在的收入,提高了他们生活水平。因此我们相信,在国家以及各级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各地的土地流转将会找到各自的发展模式,真正做到乡村振兴。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