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邹建文)10月19日晚7点,2016年国际经济学系列第五次学术研讨会在经济学院405会议室举行。经济学院博士吴梦报告了其论文《中国出口增长动力的阶段性演进及地区分布差异--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省级面板数据分析:1978-2014年》。
吴梦首先描述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出口情况,接着进行了文献回顾。吴梦表示,现有文献少有从供给、需求等基本层面进行综合分析,少有文献能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口增长动力的阶段性演进进行系统研究,少有文献能深入分析出口增长动力的地区分布差异,且现有文献大都忽略了出口带来的污染排放和环境问题。
利用1978年-2014年的出口数据等,吴梦构建超越对数形式的随机前沿模型,并对出口增长进行分解,测算出贸易潜力与贸易效率,并就环境因素、要素投入、制度因素、贸易潜力与贸易效率等方面对出口增长的动力进行分析。
模型回归结果表明,各个变量对出口的影响都是非常显著的,同时,回归结果表明超越对数形式的设定是合理的。接着,吴梦分析了中国出口增长动力的阶段性演进,吴梦根据1992、2001、2008这三个标志性年份将1978年以来的时间分为四个阶段,分析了各阶段贸易潜力、贸易效率、要素投入、制度等对出口增长的贡献情况及其趋势。
吴梦继续分析了中国出口增长动力的地区分布差异,同样是分成四个时间阶段,结果表明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对出口增长的影响要大于东部地区,而东部地区体制改革的影响要大于中西部地区,吴梦进一步分析了背后的原因。
在稳健性检验中,吴梦考察了不同固定资产折旧率和对外开放度指标权重对估计结果的影响,吴梦测算了在7%、9.6%与10.96%三种折旧率水平下不同要素对出口增长的贡献情况,测算了在进出口总额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被赋予40%、50%、60%与70%权重下各要素对出口增长的贡献情况。两种检验下得到的各要素贡献趋势都是高度重合的,说明模型的估计是稳健的。
模型表明,从整体上看,市场化改革与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要素投入的增加尤其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构成了中国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贸易潜力与国内资本积累对出口增长的贡献越来越显著。从地区分布上看,地区间出口贸易差距主要源于制度因素、内资与贸易潜力的三重差异。
之后,学院老师与与会学生就论文相关问题进行了套讨论。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教师周记顺提出不同阶段甚至不同年份要素贡献都可能有剧烈波动的疑问,王班班对贸易潜力的贡献为负表示质疑,并对模型的余值表示疑惑。博士研究生毛海鸥对所有贡献加总不等于1表示疑问,并提出用时间虚拟变量应该控制08年的影响。国际经济与贸易系教授李昭华提出可以将每一阶段的贡献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并提出如果有的年份波动太过剧烈,能否用事件进行支撑的问题,马诗卉老师提出可以做一下东部、中部、西部的区域比较,并提出如何去解释同一个国家不同区域之间的制度差异的疑问?研究生邹建文提出趋势分析中十个以上变量,每个变量的趋势都可能有剧烈波动,造成了分析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