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马文丽 刘惜雨 许路佳)10月14日下午,第六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青年学者奖颁奖典礼暨“中国式现代化与发展经济学新发展”论坛数字化平行论坛在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402会议室顺利举行。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陈斌主持会议,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副研究员、《经济学动态》杂志社责任编辑刘洪愧,《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审梁华,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老师赖烽辉和董馨蔚对现场八位报告人的论文做出精彩点评。
第一位报告人是来自三峡大学的田杰鑫,她的论文题目是《数字普惠金融是否促进了区域产业链韧性提升?》。她创新性地从产业链网络关联视角入手研究中国产业链韧性,构建产业链网络节点模拟攻击模型,从复杂网络研究视角直接测度中国产业链韧性,利用测算的产业链韧性指数探索数字普惠金融对产业链韧性的影响和作用路径。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升城市创新能力而驱动产业链韧性提升。数字普惠金融对中西部城市和市场化发展水平低的城市的产业链韧性促进作用更明显,且数字普惠金融使用深度对产业链韧性的促进作用更强。
报告完毕后,赖烽辉从指数测算、实际政策冲击实验设计、创新机制分析三个方面进行点评并给出建议。刘洪愧补充道文章需要加强主要概念区别。
第二位报告人是来自上海财经大学的周秋阳,她的论文题目是《数字经济能否缩小中心-外围城市经济发展差异?来自长三角城市群的经验证据》。她参照“中心-外围”模型的研究思路,基于要素流动视角,借鉴要素配置的协调集聚模型,构建数字经济影响城市经济发展差异的理论模型,探究数字经济对城市经济发展差异的具体影响以及主要的传导机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中心-外围城市经济发展差异存在显著的“U”型非线性关系。技术要素和劳动力要素在数字经济影响城市经济发展差异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中介效应。
报告完毕后,赖烽辉就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的对应关系、稳健性检验、政策含义与周秋阳进行探讨,陈斌和梁华则提出完善指标、缩小城市发展差异是否与社会目标相契合等问题。
第三位报告人是来自山东师范大学的李玉洁,她的论文题目是《数字经济对产业链韧性的影响机制分析》。论文利用中国25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链韧性的直接影响、作用渠道及空间效应。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提升产业链韧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人力资本水平以及提高服务业集聚水平成为数字经济增强产业链韧性的重要渠道。基于空间相关性视角,数字经济发展对本地及邻近地区产业链韧性均有积极作用,且“学习效应”强于“虹吸效应”。
报告完毕后,赖烽辉提出界定关键变量内涵、进一步论证影响机制等建议,梁华和刘洪愧从期刊的视角强调应以问题为导向进行论文选题。
第四位报告人是来自浙江师范大学的鲍卫平,他的论文题目是《供需双重视角下数字贸易促进碳减排的渠道机制和溢出效应》。论文基于供需双维视角研究数字贸易对碳排放的影响机制,并利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数字贸易对周边省域碳排放的空间溢出效应,从数字贸易、绿色技术创新及消费结构升级角度探索低碳发展路径。研究发现,数字贸易可以有效促进地区碳减排,其作用机制是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抑制地区碳排放。数字贸易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在空间上存在溢出效应,且“邻地效应”大于“本地效应”。
报告完毕后,赖烽辉提出完善理论逻辑、明晰研究机制、解决变量内生性问题等建议,刘洪愧同样强调需要解决变量内生性。
第五位报告人是来自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翟子瑜,她的论文题目是《数字经济影响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机制和效应研究》。翟子瑜从理论上分析数字经济发展对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直接作用机制和空间溢出效应,并将绿色技术创新作为二者间的传导介质纳入分析框架。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空间杜宾模型考察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直接影响效果并识别其中的传导机制和空间溢出效应。她发现,数字经济对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且提高绿色技术创新水平是数字经济驱动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重要传导机制。此外,数字经济在西部地区发挥的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效果更显著,产业数字化具备的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红利要优于数字产业化。
报告完毕后,董馨蔚提出要明确协同治理与分开治理间区别、添加行业异质性分析与其他指标选择等建议。刘洪愧则提出准确衡量协同治理效果的重要性,并强调论文写作应该树立问题导向意识。
第六位报告人是来自辽宁大学的程路议,他的论文题目是《数字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用地绿色利用效率——基于中国19个城市群的实证分析》。程路议从数字经济角度分析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转变,研究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对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利用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EBM-Undesirable-DEA模型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进行测度,采用Kernel核密度及Dagum基尼系数估计探究城市群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空间演化特征。研究发现,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具有一定的空间非均衡特征,超变密度是城市群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数字经济通过促进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提高城市土地出让市场化的水平、降低煤炭消费占比以提升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
报告完毕后,董馨蔚从异质性分析维度、内生性问题等方面提出了问题和建议。刘洪愧就衡量指标、理论逻辑、研究重点与程路议进行讨论交流。
第七位报告人是来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李阳,她的论文题目是《乡村数字化、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资源配置》。论文从农村劳动力职业转换和“工作与休闲”时间配置等多重视角,探究乡村数字化进程中劳动力供给的结构变化,采用县级层面的县域乡村数字化指数,精准捕捉乡村数字化发展与农村劳动力供给的内在关联性。她发现,乡村数字化的发展通过增加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和工作时长增加了劳动力供给,但降低了其全职工作的可能性。主要的原因在于乡村数字化通过影响农村劳动力就业灵活性改变了劳动供给结构,畅通了农村劳动力“农忙务农”与“农闲务工”的劳动供给转换渠道。
报告完毕后,董馨蔚与刘洪愧提出变量关联性、指标衡量方式、题目与主要研究内容的匹配、机制分析等问题。
第八位报告人是来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蒋飞,他的论文题目是《数商兴农:电子商务发展对农村家庭消费结构升级》。论文利用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政策的冲击,运用双重差分法评估电子商务发展对农村家庭消费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电子商务发展显著促进了农村家庭消费结构的升级,通过平台效应和联动效应,降低交易成本、提升购物频率、增加商品可获得性,同时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居民收入、扩大就地就业。此外,家庭消费结构的升级在不同地区、不同抚养比例和不同教育水平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并且不同消费层次的农村家庭受电子商务发展的影响程度也有不同。
报告完毕后,董馨蔚从变量选取原因、机制检验等方面提出建议,刘洪愧就政策冲击合理性与蒋飞进行讨论,陈斌则强调剔除与核心变量无关的次要因素的重要性。
至此,“中国式现代化与发展经济学新发展”分论坛(一)——数字化平行论坛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