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少宫奖学金

林少宫百年诞辰

唐齐鸣老师发言整理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23-04-23 16:08:32点击次数:

刚才李老师,还有各位老师都讲得很好,我很赞同。特别是李老师说的,林老在为人处事方面,真的是很踏实,很真诚,很低调。李老师说过,他和林老师之间君子之交淡如水,刚才艾老师说林老师没请他吃过饭。我回忆了一下,可能我比较特殊,相对来讲跟林老师在学校的时间是最长的,孙焱林要晚几年。在这期间,从个人的角度来讲,林老没请我吃过饭,我也没请林老吃过饭,只是因为一些工作方面的宴请,我和林老会一起参加。对李老师说的“君子之交淡如水”这一点我非常赞同。林老师的弟子中很多人具有这样的特点,我觉得这是一种传承。

再一个就是李老师说的林老是活到老学到老,这个我印象很深。李老师说他当时对数量经济学不太懂,我们也一样。85年跟着林老从数学系转到经管学院,成立数量经济学专业,都是懵懵懂懂的,我跟易江老师是最年轻的两个。我记得当时林老师讲计量经济学,李老师讲微观经济学,最开始宏观经济学是林老师讲,后来刘富华老师接手,投入产出是罗伯勋老师讲,……就这几个老师把整个数量经济学专业支撑起来。90年我们年轻老师就跟着上,当时国内还没有计量经济学教材,林老自己编写了一本油印版的计量经济学讲义,用这本讲义,我们教了几届学生。这本讲义我一直保存到现在,每次清东西,都没有丢掉。所以正如李老师回忆的,当时在以理工科为主的学校办数量经济学专业确实是很艰难。

我觉得张老师和林老师两位大师最大的贡献之一,就在于把握学科方向。在林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最开始从数量经济研究所做起,后来在国内率先开办数量经济学本科专业,像李东就是当时数量经济学本科专业的。再后来因为全国本科调整专业,没有数量经济学专业,林老又带领我们赶快办了金融学专业,在这个过程中,林老带领我们从头学,从数量经济到金融,这样一步步走过来。李老师刚才说到他和林老在北京图书馆的事情,这个我印象蛮深的,当时一旦有新的资料,林老在北京图书馆查阅到的,都告诉我们。记得85年刚转到经管学院来,我跟着林老师做的第一个课题就是质量控制,还发表了几篇文章。跟着林老师,就是读最新文献,定期讨论,几个人天天跟着读。后面做金融的时候,林老师又组织我们看文献。我的第一个社科基金申请下来非常顺利,就得利于跟林老师学习。当时货币政策方面的研究我们没做过,这个社科基金就是做货币政策的,因为当时院里面好像没人做,院领导就说你赶快报一个。从写申请到申报很快,就是得益于在这之前看了大量的文献,有一定的基础,写起来非常顺手。当时真的很艰难,没有资料,我和我先生还一起亲自跑到人民银行湖北省分行查数据,手抄资料。林老师的这种精神不是喊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地做。当时没有电子文档等,不上课时,他每天就呆在学校图书馆看资料,学校图书馆的人都认识他,经济方面的英文资料都是问他要进什么。还有李老师,他们两位老师告诉我们有什么资料,让我们去读。那时没复印,我们就是手抄相关资料。在我们后来指导研究生时,也是传承了林老的精神,要学生看一些最新的文献,定期进行讨论。林老是活到老学到老,弟子们也是按照这样一个风格做事。

林老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做人很低调。当时在国内在现场统计方面他是很有名的,但是他各方面都非常低调,值得我们学习。在学术上,他兢兢业业,做事非常踏实。

2000年在艾春荣老师的帮助下,麦克法登来学校访问,林老师又看到了计量经济学发展的一个方面——微观计量,当时在国内还没有多少人做,林老师就组织我和孙焱林等,举办了“微观计量经济学讲习班”,包括艾老师、李东和宋敏等校友都参加了,随后编写并出版了《微观计量经济学要义:问题与方法探讨》(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当时我们对微观计量经济学还不是很熟悉,就跟着林老师学。2000年林老师就关注了微观计量,当时国内还不是太多,说明他眼光独特,随时了解国外的一些新的动态。

林老师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言传身教。林老师从来不批评人,说话很温和。他就是用自己的行动来影响你,让你知道应该怎么做。在我的印象中,从来没听他批评人,很少见他发脾气,就是言传身教。弟子们都以他为榜样。

再说说林老师的个人生活。刚刚田老师讲了很多,我就补充一点:每次到林老师家去,我最佩服的就是家里面干干净净,书清理得整整齐齐,书里面到处都是贴的小纸条,写的字也是干干净净。这点我是非常佩服他的。生活方面照顾吴老师,每天买菜,他能够都兼顾到,这确实是我们很难做到的。

时间关系我就不多讲,最后讲一点就是感谢徐慧玲,因为她是林老带的最后一届博士生,林老师的很多事情都是她在张罗,借这个机会感谢徐慧玲。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