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少宫奖学金

林少宫百年诞辰

宋敏老师发言整理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23-04-23 16:03:19点击次数:

我跟艾老师是同班同学,艾老师讲两三分钟,我也讲两三分钟,不敢超。

今天确实感触很深,我当时是从浙江大学考到华中工学院的数学系,所以我入“林门”时是20岁,林老师那个时候是60岁,李老师是43岁,今天我已经60岁了,40年了,所以很感慨。李老师现在都83岁了,很好,身体也非常好。所以今天这个机会难得,建华、长生,还有唐老师,你们几位的安排我觉得非常好,非常珍惜,也很高兴见到师兄师弟们,也是好多年不见,所以表示感谢,表示对老师的感恩,这是我想讲的第一点。

第二点,刚才建华讲的我们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的特色,一个是发展经济学,一个是数理方面、数量方面,这个都跟两位老先生,一个是张培刚老先生,一个是我们的老师林少宫先生,早期给我们定的方向有关,我觉得这就是反映了老师、导师、院长的力量,可以说40多年前他们种下的种子,今天应该是开花结果,而且长得非常好。大家比较一下,理工科类的学校,做经济学,我觉得华科是非常有特色的,当时他们这种方向性的把握,人才的培养,都为今天华科的经济学在国内的地位起了很大的作用。虽然是40多年前就开始做的工作,但是今天我们看到了,包括华科培养的学生,在学科方面的一些引导性的作用,我就不展开讲了,其他的理工科学校包括我的本科母校浙江大学,虽然现在是追得很快,但实际上在特色方面还是不明显,我们华科是非常明显的。上交,包括清华,我觉得他们都做得非常好,但是从影响力特色方面,可以说,我们华科不逊于他们。这都归功于老先生们,我们林老师还有李老师,真是非常感谢。他们对一个学科、对一个学院的发展,非常重要,他们是船长,是指方向的人,具体的事情不需要做很多,但是一旦方向准确,只要时间足够长,我们一定会做的越来越好,我相信将来也会做得越来越好。这是第二点我想讲的。

第三点,刚才各位都讲到林老师对我们个人的影响,我完全同意,包括李老师、田师兄讲的。春荣其实比我还小几个月,应该是师弟,虽然我们是同班的。对我个人来说,林老师的治学精神,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对我影响是非常大。我今年也60岁了,有时候想想是不是干脆躺倒不干了,但是想到当年我入门的时候,林老师也就是60岁,而且那时候正是学术开始活跃的时候,一直做到80岁,所以看来我还有20年,可以继续努力。我希望通过今天大家的相聚,能够重新燃起我的斗志,继续做下去,再干20年。

另外就是林老师对学生的关怀、关心。我这边有一个具体的事情:当时我去美国的时候,在美国举目无亲,朋友也没有,基本上除了田师兄以外,都不认识什么人,所以特别的担心。在走之前我去找林老师,我说万一我到那里过不下去怎么办?子美老兄应该知道你们在加州***有一些亲戚,林老师就专门写了一封给他亲戚的信,说宋敏是我的学生,如果碰到什么困难,你们应该来帮助。当然这封信我没有用,从来没用,但我一直保留着,万一出什么事情,有亲人在那里,这是一个很好的支持。刚开始我们出国留学,当时还是很艰难的,我口袋里就100美金,然后拎一个箱子就去美国了,真的是举目无亲,所以当时有这么一封信就给了我很大的底气。今天我也是在这个场合给大家分享一下当时的感受,直到今天我还记得非常的清楚,这是对我的一种关怀。

还有就是学术方向的指引。刚才各位也都说了,其实林老师不是一个纯粹的学术界的象牙塔的学者,他很长时间都是做实际的工作,刚才李老师讲的那个问题,就是从实际中过来的,我记得当年他推的是叫现场统计学,他应该是这方面在中国的鼻祖,就是把数理统计真正用到解决工业的问题中,我觉得这在经济学家里头是很了不起的,直到今天也是这样的。现在有这么多经济学家,真正能够扎到工厂里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我觉得是越来越少了。这一点对我影响非常大,所以我在做研究的过程中,都是从实际问题出发,当然离林老师还差得比较远,做调研各方面还不够,但是至少这种精神在传承。我觉得经济学还是应该从现实问题中去寻找研究的方向,而不是从理论到理论,从学术到学术。所以这些东西直到今天,我觉得都有很大的影响。我也希望这种精神能够继续传承下去,我自己,包括在座的李春涛(我在香港大学的第一届的博士生),还有甘煦(我在武大带的博士生,现在在华科管院教书),把这些精神,这种关怀,还有这种方向性的把握,继续传承下去。如果能够做到这个,我就感到没有愧对我的老师。

好,谢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