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领会2025年全国两会精神,发挥经济学青年学子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智力资源优势,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与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拟于2025年6月联合举办第十届全国经济学研究生学术年会。本次年会主题为“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体系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现面向全国经济学研究生征文。
一、征文选题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选题)
1、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总结研究,包括: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领导经济建设历史进程中的理论创新与经验总结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等。
2、微观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包括:信息经济学、网络经济、消费行为与策略选择、市场设计、拍卖理论、竞赛理论等博弈论及其它相关应用方向等。
3、宏观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包括:“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宏观经济运行机制研究、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量化分析研究、针对当前宏观经济“预期转弱”特点的宏观稳定政策研究、“房住不炒”背景下系统性风险研究等。
4、面向现代化的产业结构升级、区域协调与城市集群发展研究,包括:畅通国内大循环与提升产业链韧性研究、产业发展与安全问题研究、区域合作与协同发展、城市经济发展、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等。
5、新时代共同富裕相关研究,包括: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与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研究、收入分配与共同富裕研究、反贫困战略转型与共同富裕研究、城乡融合发展与共同富裕研究等。
6、三农问题与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包括:乡村治理、乡村产业振兴、乡村振兴要素投入保障机制研究、农村产权要素市场化配置研究、乡村建设与发展研究等。
7、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与高质量发展研究,包括:碳达峰碳中和与能源结构转型、“双碳”目标下的绿色经济和资产定价研究、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的污染防治、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理论与实践探索研究等。
8、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研究,包括: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产业化、提升数字化公共服务水平、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强化数字经济安全体系、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等。
9、新质生产力发展研究,包括:新质生产力理论框架与发展路径研究、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与产业链优化升级研究、新质生产力下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研究、新质生产力下的就业结构与劳动力市场适应性研究、新质生产力下的企业创新动力与机制研究等。
10、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创新,包括:中国经济发展经验的总结与理论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经济学研究中的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创新与发展等。
11、其他选题。
二、征稿对象
全国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三、年会投稿
1、提交方式:以“文章题目+征文选题编号+投稿人姓名+所在单位+联系方式”为标题直接注明在电子邮件上,将论文全文和年会报名表(见附件)的电子版发至指定邮箱(eco_hust@126.com),会议仅接受电子邮箱投稿。
2、征文要求
(1)论文尚未公开发表,投稿论文要求10000字左右;
(2)特别欢迎原创性案例与实证研究;
(3)征文截止时间为2025年6月15日;
(4) 论文摘要、作者简介及参考文献格式参见American Economic Review或《经济研究》。
四、论文评选及奖励
由会议组委会组织专家评审,优秀论文将给予奖励:
特等奖奖励额度5000元
一等奖奖励额度2000元
二等奖奖励额度1500元
三等奖奖励额度1000元
年会设嘉宾演讲、专题研讨等环节,专题研讨将邀请知名学者对论文进行点评。我们期望广大青年才俊齐聚喻园,以文会友,分享对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的见解,为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献计献策。
五、联系我们
第十一届全国经济学研究生学术年会秘书处
联系人:经济学院研究生会 袁嘉妮
联系电话:027-87543852 15337432190
年会官网:http://eco.hust.edu.cn
年会邮箱:eco_hust@126.com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311室
邮编:430074
主办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承办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会
支持单位
《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
《China Finance Review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nalysis and Policy》
《Managerial and Decision Economics》
六、附录
全国经济学研究生学术年会于2014年启动,每年举办一次,在广大青年学子的关注和支持下已举办十届,邀请了田国强、艾春荣、甘犁、杜巨澜、余淼杰、王鹏飞、田利辉、杨汝岱、宋敏等著名经济学者及权威期刊主编进行主题报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50余所重点高校的优秀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积极参与,涉及发展经济学、劳动经济学、金融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领域,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影响力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