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群工作

党务通知

科技赋能生态修复 全民共治长江新篇——经济学院本科2022级第三党支部调研武汉"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建设实践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25-05-28 18:54:34点击次数:

(通讯员郑涵月)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精神,2025年5月18日,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本科2022级第三党支部赴武汉市汉阳江滩、汉江江滩开展“长江生态保护与生态廊道建设”专题调研,实地考察武汉市“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建设成效,探寻生态治理的创新实践与挑战。

一、生态修复显成效:江滩蝶变见证城市绿色转型

调研团队沿汉阳江滩步行考察,目击全长1.7公里的生态景观带串联起晴川阁、杨泗港等历史文化地标。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汉阳江滩通过“闸口生态化改造”“汉阳碧道建设”等工程,将防洪功能与景观设计深度融合,滨江缓冲带植被覆盖率提升至85%,形成“水岸共生”的生态界面。汉江江滩则以14.5公里生态廊道为核心,通过“分散式污水处理+人工湿地”模式净化入江水质,实现岸线硬化率下降30%的目标。数据显示,2024年长江武汉段水质优良率达97.5%,中华鲟等濒危物种重现江域。

二、创新治理探路径:科技赋能破解生态难题

在汉江江滩监测站,团队观摩了“空天地一体化”智慧监测系统的运行。该系统整合遥感卫星、无人机巡航与地面传感器数据,动态追踪污染物扩散路径,实现“生态码”实时预警 。工作人员特别展示了“船舶污染物闭环处理系统”——通过强制安装油水分离器、扩大岸电覆盖率,2024年港口船舶垃圾收集率提升至92%,较2018年增长47%。此外,光伏农业示范区、林业碳汇试点等绿色产业项目,正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新路径。

三、协同治理存挑战:机制创新亟待破题

座谈会上,水务专家坦言当前治理瓶颈:一是跨区域协同机制尚未健全,上下游水质考核标准差异导致生态补偿落地困难;二是化工企业搬迁后30%地块仍面临土壤修复技术难题;三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投入缺口达45%,农村污水管网覆盖率仅为68%。对此,武汉通过成立“长江生态廊道建设联盟”,联合科研机构研发重金属污染生物修复技术,并试点EOD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湿地修复。

四、公众参与育合力:共建长江生态共同体

调研团队在江滩见证了市民自发组织的“生态巡护志愿队”。通过“环保积分兑换”机制,2024年公众参与生态监督举报量同比增长120%,形成“网格化巡查+全民共治”的新格局 。汉阳江滩科普馆内,VR长江生态研学课程、鱼类洄游数字沙盘等互动装置,吸引了日均超千人次参观,生态保护理念深入人心。

本次调研让我们深刻认识到,长江生态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制度创新、技术突破与社会参与的深度融合。团队将总结武汉经验,为长江经济带生态廊道建设提供更具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助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践。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