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学生动态

经山巡礼丨学术微沙龙之学术道德案例分享第二期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25-04-09 12:09:27点击次数:

案例一:虚构论文作者事件

江南大学被通报有12篇论文涉嫌学术不端。该校老师张聪在11篇论文中,假冒南洋理工大学的Bangi Toshiyuki作为论文署名作者。与此同时,在另一篇论文中,作为第一兼通讯作者的张聪存在虚构南洋理工大学Shen Y作为第12篇论文署名作者的问题。江南大学相关部门负责人向澎湃科技表示,涉事教职工张聪已离职,“不是我们的人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目前已对该事件作出处理决定。但该负责人称,相关处理决定在校学术委员会相关人员手中,他不掌握。针对该事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宣传部门工作人员向澎湃科技表示,暂未获悉相关情况。一般来说,职能部门对类似事件进行处理,处理结果经有关领导讨论认为可以公布的,会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官网上公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最终决定撤销张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追回已拨资金,取消张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和参与申请资格3年(2023年12月26日至2026年12月25日),给予通报批评。

案例2:国际学术期刊撤稿事件

2023年5月29日,国际学术期刊《肿瘤的基因治疗》(Cancer Gene Therapy)在撤稿说明指出,一把可疑的带有划痕的钢尺图像,出现在四篇不同署名作者、不同期刊的论文中,涉及吉林大学、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撤回声明中指出,这些论文中的钢尺图片与其他不相关作者的论文中使用的钢尺图片完全相同,这引发了对数据完整性的担忧。此外,涉事论文的作者没有回应期刊的要求,也没有提供相关的研究数据或伦理批准的证据。由于对研究结果的完整性失去信心,期刊编辑撤回了这些论文。涉事论文涉及的研究主题包括肾细胞癌、胃癌、膀胱癌和胰腺导管腺癌。尽管这些论文的数据存在质疑,但它们的撤回并不意味着研究主题本身是错误的,只是对论文中数据的可信度表示怀疑。

这起事件还引发了关于论文数据是否来自第三方或外部实验室的讨论。有人在评议网站PubPeer上评论称,这些论文的部分数据可能由外部实验室或第三方提供,但作者并未披露任何外部来源。这样的匿名来源可能导致数据伪造的可能性。总之,这起事件揭示了科研中数据造假的问题,并强调了保持研究数据的诚信和透明度的重要性。

案例3:西安某大学学术不端事件

2022年5月30日,西安某大学收到有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本科生雷某某、卢某某涉嫌学术不端问题的反映,学校高度重视,立即成立调查组开展核查工作。经查,雷某某、卢某某两名学生在做毕业设计过程中通过网络平台购买代码,并通过购买的代码完成论文的部分实验结果。经学院学术委员会认定,学校学风建设委员会确认,雷某某、卢某某存在学术不端行为。

依据相关规定,学校研究决定给予雷某某、卢某某两名学生留校察看一年处分,期间不得申请学位;取消卢某某研究生推免资格。

案例4:某大学教授论文抄袭被撤销研究生导师资格事件

2022年8月,经认定,许某在某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存在研究内容剽窃、过程中擅自标注他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行为。许某的行为违反了《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第七项规定。

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教育部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等相关规定,给予许某党内严重警告处分,记过处分,撤销其教授任职资格,取消其研究生导师资格,取消其三年内在评奖评优、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申报人才计划、申报科研项目等方面资格。对所在学院党政主要负责人进行诫勉谈话,责成作出检讨。

版权声明:本文案例综合自“南方日报”、“央广网”、“中国教育报”、“北京日报”、“中国共青团网”。文章转摘只为学术传播,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