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学术观点

2019年农业发展小组seminar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19-09-21 12:17:00点击次数:

(通讯员:金睿)2019年9月19日晚上19点,农业发展小组seminar(9月)在经济学院402会议室举行,这是农业发展小组的首次研讨会活动。我院教师彭代彦、汪小勤、杨进参加研讨。我院硕士研究生袁畅和张文文汇报了自己的工作论文。

首先,硕士研究生袁畅汇报了题为《异质性产业集聚对农村减贫影响的实证分析》的工作论文。袁畅聚焦于产业集群的现象,从理论上分析了产业集群带来的外溢效应,并与国家“扶持生产发展一批”的产业扶贫政策相联系,系统考察现有的产业集聚是否真正可以造福农民,从而有利于推动农村减贫,从而对已有文献进行补充。他基于2005-2016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使用空间杜宾模型(SDM)实证分析了不同产业集聚对农村减贫的差异性影响。研究发现:现有农业集聚模式对农村减贫有负向抑制作用;工业集聚对本地区农村减贫有正向促进作用,形成的溢出效应对邻近地区减贫也有正向促进作用;服务业集聚对本地区减贫有正向促进作用,但是对邻近地区影响不显著。

袁畅与参加研讨班的师生进行了互动。汪老师赞扬了该研究比较高的视野格局并对此做出鼓励,但提出文章影响机制没有讲明白,三大产业的集聚效应如何影响减贫过于表面,并且农业集聚抑制了减贫既不符合理论、也不符合现实,建议就这一点进行深入挖掘。此外,“异质性”的概念在文章没有很好地阐述和体现,强调要慎用时髦词。杨老师提出研究对象上“产业集聚”这个概念太大,是一个“黑箱子”,其内部的微观作用机制没有进行很好的说明;另一方面,在指标选取上有待商榷,文章使用的指标既不能反映贫困程度、也不能反映不同产业的相关特质。彭老师肯定了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建议修改文章标题,并且就本文标题来看,更适合使用微观数据来进行检验分析。此外,刘静怡、张文文、李根丽、金睿、李亚诚、张川等同学分别就文章的理论分析、机制作用、外溢效应和控制变量等方面提出了疑问和建议,袁畅一一解答并对师生们的建议表示感谢。

接着,硕士研究生张文文作出了题为《劳动力成本上涨、非农经济增长和中国农业种植集聚发展》的汇报。张文文观察到随着时间发展,农业种植由过去的多样化逐步转变为单一化、专业化,从而形成产业集聚的现象。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农民自发选择单一化、专业化种植,这种选择对于不同农作物和不同地区是否有差异?为解决上述疑问,她首先构造了一个优先土地的代表性农户对于不同作物种植决策的微观模型,刻画了在劳动力成本上升、非农经济增长条件下作物种植决策的转移路径。而后利用中国1998年至2017年各省种植业数据从宏观方面考察了劳动力成本上涨和非农经济发展对中国农业种植集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农业生产过程中,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在地区之间都正朝着种植集聚的趋势演化;劳动力成本上涨和非农经济发展对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集聚都产生了积极的促进效应,进一步加剧了不同地区农业种植的专业化发展趋势。但是,在地区之间也存在显著的差异,相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市场经济活跃的东部地区农业种植集聚受到非农经济发展的促进效应更强,而劳动力成本上涨对集聚促进的地区差异性并无一致规律。

最后,张文文与参加研讨班的师生进行了互动。彭老师对作物种植决策模型中两种作物为什么存在替代关系提出疑问,并指出理论分析的假设条件太强,与现实有所不符。此外,非农经济增长和劳动力成本上涨未必不存在关系,进行双因素分析既带来了内生性、又提高了研究难度,建议聚焦于劳动力成本上涨进行单因素分析。汪老师指出微观模型中决策机制还没有说的很明白,从模型中仅看出了作物种植走向单一化的趋势,而专业化则是更高层面的概念,在模型中没有体现。此外还存在着劳动力成本的表述存在歧义的问题。三位老师就此问题还进行了进一步讨论,明确了本文所述劳动力成本应为(不同作物的)劳动力投入成本,而非(选择务工还是务农)的机会成本。袁畅、刘静怡等同学就文章的表述、作图提出了建议。李根丽同学还从实际出发指出很多作物例如小麦和玉米是轮作关系,而文章微观模型中替代关系的假设就太为牵强;并且农业产业集聚与政策和地理存在很大关系,文章既没有控制政策的影响,也没有考虑南北差异。张文文表示将进一步结合师生们的建议修改论文。

据悉,农业发展小组seminar由我院彭代彦、汪小勤、杨进三位老师联合组织,旨在提高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研究能力与表达能力,提供平台进行学术交流,全面促进研究生综合实力。该活动聚焦中国实际问题、关注农业与发展、同时欢迎其他方向的研究,现拟每月进行一次seminar,欢迎广大师生积极参与!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