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学术观点

经济学院2019年第二十次学术讲座:当代主流财政理论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19-04-28 17:08:49点击次数:

本网讯(通讯员:苏乐)2019年4月25日下午14:30,经济学院第二十次学术讲座在106教室如期举行,来自中央财经大学的李俊生教授作了题为《当代主流财政理论发展的困境与出路》的精彩报告。本次讲座由宋德勇教授主持,汪小勤教授、王健副教授以及经济学院众多硕士生博士生参与了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李教授指出,我国自1949年以来的当代主流财政理论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建国以来到中苏关系交恶的苏联财政时期;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至90年代初,在充分借鉴苏联财政以及马克思的资本论等经典著作后,形成了以国家分配论为主体的国内主流财政理论;第三个阶段是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国家分配论已无法指导市场运行条件下的改革开放,因此这一时期开始全盘引进英美财政理论。接着,李教授解释道,本次报告主题中的“主流”便是指国内流行的英美财政,而“当代”主要是指全球化、金融化和数字化的大背景。

本次报告共分为两个部分。在第一部分,李教授重点分析了当前主流财政理论发展的困境。英国财政理论是以科斯的产权理论为起点来构建理论体系的,美国和加拿大的财政理论主要以Musgrave(1959)的专著为依据来构建整套体系,但这两套理论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第一,财政政策通常被认为是维持一国经济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这主要是凯恩斯主义在财政中的应用。但近几十年众多国际权威期刊上的研究则表明,事实上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之间并不存在所谓的“稳健关系”,财政政策究竟在未来经济发展中扮演什么角色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在此,李教授详细讲解了Sala-i-Martin(1997)和Carsten Colombier(2009)的文章;第二,财政学在金融领域研究无作为。研究金融而不研究财政的做法是错误的,研究财政的人必须要研究金融,但事实上,在当前的教育和研究体系中,财政和金融是被割裂的。李教授认为,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从本质上讲还是财政政策的问题。金融包括信用货币的发行(准公共物品)和货币运营,具有财政的特征,而现代的财政理论却缺乏对金融问题的相关研究;第三,对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与作用解释无力。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但目前为止我国财政学尚未对这一政治决策给予理论上的支持;第四,对政府间财政关系提不出科学建议,我国财政学在涉及政府关系时依然沿袭了英美财政中的政府联邦理论,但这一理论并不适用于中国的实际国情;第五,“三化”对当代财政理论的冲击。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家主权功能实现模式已经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公共事务方面,但我国财政理论并未跟上这种变化。另外,数字化会对国际税收产生冲击,因为其改变了人类的社会行为方式,颠覆了传统的价值创造方式,而税务局目前使用的仍然是传统的三要素定价方法。最后,政府的融资模式在金融化的大背景下已经发生了改变,财政体系与金融体系的关系也有待重构。

在报告的第二个部分,李教授认为,当代主流财政理论的出路便是建立新市场财政学。关于如何建立新市场财政学,李教授指出,第一,要摆脱主流财政理论个人主义分析范式、经济学化的理论体系与核心概念体系等经济学属性。第二,重新定义财政科学的研究对象。财政学与经济学既有交叉又有重叠,财政学不能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我们可以用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但财政学本身应该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体系;第三,要重构财政学的理论基础。李教授的基本观点是,市场失灵理论不能作为财政学理论的基础;第四,重新梳理财政科学的分析工具,我们应充分认识到,不能片面依赖数学模型,要避免“认知陷阱”问题;第五,破解“财政三职能理论”教条。

讲座结束后,宋德勇教授对本次讲座内容进行了简要总结并给予高度评价。最后,汪小勤教授表达了自己对经济发展与财政政策之间关系的看法,并就讲座中的相关问题与李教授进行了深入探讨。

据悉,李俊生,经济学博士,现任中央财经大学学术委员会主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央财经大学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新市场财政学研究所所长。同时担任国务院第七届学科评议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全国财政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全国资产评估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财政学会副会长等。主要从事财政税收理论与政策、国际税收、公司财务管理与税收筹划等领域的教学研究工作。自1982年以来,在《经济研究》《经济管理》《经济学动态》《财政研究》《China Quarterly》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与教材40余部,其中包括英文教材一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项目、世界银行项目、亚洲开发银行项目以及其他省部级项目多项。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