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学术观点

2018年第六十二次学术讲座:Estimating Productivity of Public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18-12-21 08:39:46点击次数:

本网讯(通讯员高达)12月20日(周四)上午10:00,经济学院2018年第六十二次学术讲座在经济学院407教室顺利举行,经济学博士,湖南大学助理教授王志峰作了题为“Estimating Productivity of Public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的主题讲座。本次讲座吸引了数名青年教师和博士生,由我院青年教师沈淑林主持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王志峰助理教授以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的生产率效应在传统的集合生产函数估计方法中存在争议为导向,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让大家思考,第一,公共基础建设投资的平均回报率是多少?这是目前政策争论的热点之一,也是最优化和有效化选择的分析的基础。第二,这是一种短期需求效应还是长期生产率效应?是扩张短期中财政需求效应还是提高了长期供给端生产率?第三,是什么机制导致这种投资变的有效率?是通过目前的基础建设项目的的价值还是预期未来的基础建设的政策?接下来,介绍了他在本文中作出以下贡献—本文利用企业级生产函数中的内生生产率模型,将中国企业级生产数据与省级基础设施数据进行匹配,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从1999年到2007年,预计回报率平均约为6%。如果将国家层面的溢出效应考虑在内,那么回报率是三倍。控制公共支出的需求效应会导致较低的但仍为正的回报。企业层面的证据与公共基础设施投资促进资源从低生产率企业向更高生产率企业的再分配的机制是一致的。

王志峰助理教授表示,研究本主题的最大挑战在于逆向因果关系的问题,他指出,追朔到第一篇相关的文章Aschauer(1989)使用公共资本增广加总的生产函数去估计出公共资本的弹性大概是0.38-0.56,这意味着美国在1949-1985年的基本的回报率超过了100%,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逆向因果关系的问题由此可见,更高的产出意味着对基础建设的更大的需求,也意味着更多的基础建设的花费需要更多的税收。当然,在处理这个逆向因果关系上也有很多种方法,例如Fernald(1999)提出的聚散结合的方法,Waverman(2001)提出的即刻等式的方法,Redding and Zhang(2015)的IV方法等。为处理一系列的识别等问题,在文中采用1.公司层面的生产函数和内生的生产率的形式。2.中国公司层面的生产的产出数据和省级投资数据。3.引入需求和溢出效应等额外的结构假设。在评估1999-2007的实际总回报率时发现,采用TFPQ模型,生产率效应仅仅5.3%。而TFPR模型的生产率和需求效应是6.2%,当考虑溢出效应时,其生产率会翻两到三倍。最终的结构也显示,这与资源再分配机制具有一致性。

最后,王志峰助理教授总结,我们做的所有是工作最终就是为了解释开头提到的那几个问题。即第一,溢出效应在计算回报率时是一种重要的因素,在TFPR模型下入锅不考虑溢出效应则为6%,考虑溢出效应则为20%。第二,带有溢出效应下的TFPQ模型是12.1%,而不考虑溢出效应则为5%。短期需求效应仅能解释1/6~2/5的效应。第三,通过贸易途径可以促进资源的再分配,即使一些公司会倒闭,但是任然会提高总生产率。

据悉,王志峰,经济学博士,湖南大学助理教授。研究方向为发展经济学、国际贸易、城市经济学。已在Singapore Economic Review发表论文并担任China Economic Review等多个期刊的匿名审稿人。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