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学术观点

首届中国发展经济学学者论坛平行论坛(三)第一场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18-12-09 21:10:19点击次数:

本网讯(通讯员郑冯忆)首届中国发展经济学学者论坛平行论坛(三)第一场场于12月8日下午在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会议室407举行,本次讨论由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万广华老师主持,来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庄子罐、华中科技大学的程文、杨进、中山大学的林建浩作评论嘉宾。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的四位老师同学分别进行了精彩的论文报告。

第一位作报告的是来自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的李敬,他为我们带来了题为“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就是要弱化投资吗?—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中国经济增长动力转换评价与AK模型分析”的论文报告。文章建立了包含投资、技术进步的两时期内生经济转型增长AK模型,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揭示了创新驱动和增长动力转换中投资与技术进步的内在联系,并运用Malmquist指数对中国经济增长动力转换情况进行评价。主要发现是:(1)1978-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以要素驱动为主,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动力转换指数为0.16,TFP年均增长1.3%,经济增长动力中有6.3%源于环境破坏。(2)2013-2016年,北京、天津和上海成功实现动力转换,但从全国看,创新驱动的整体效果还不显著,动力转换滞后。(3)2013年以前,尤其是2009-2012年,高投资在总体上对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具有负面作用;而2013-2016年,投资增长的作用在发生反转。(4)有效投资在各个时期都显著促进了经济增长动力转换。本文的主要结论是,目前存在的为强化创新驱动而弱化投资的言行是不可取的。

点评嘉宾程文分别从文中创新与投资之间的关系、增长质量变量的衡量等角度进行了讨论。

第二位作报告的是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的程文,他为我们带来了题为“结构变迁、消费升级与中等收入陷阱的跨越”的论文报告。论文通过对比分析1950-2010年45个经济体的发展历程,发现拉美型中等收入陷阱的统计特征在于低效率的消费性服务业对高效率生产性服务业的替代;而东南亚型中等收入陷阱的统计特征在于文化、教育、卫生等知识消费比重呈现长期下降趋势。在此典型事实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一个包含制造业、消费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和文教卫部门的多部门动态一般均衡模型,通过其中蕴含的人力资本积累的循环反馈机制,生产性服务业与高端制造业的互动融合机制,知识消费的效率补偿机制,劳动生产率增长差异的价格传导机制,揭示出了产业结构变迁、居民消费升级与中等收入陷阱跨越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内在机理。通过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检验,文章对上述机制进行了验证,阐明了拉美国家和东南亚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不同机理,并对比分析了中国跨越陷阱时可能存在的风险点。文章还通过对一般均衡模型的数值模拟,进一步探讨了中国在不同政策组合的边界条件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路径,并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点评嘉宾庄子罐分别从文章理论模型与技术细节等角度进行了相关讨论。

第三位作报告的是来自复旦大学的章元,他为我们带来了题为“社会网络与中国城镇居民的家庭储蓄率—来自“八项规定”的证据”的论文报告。文章表示有大量文献研究了社会网络对发展中国农村居民储蓄行为的影响,但针对城镇居民的研究并不多,而且针对农村居民的研究大多面临着如何识别社会网络的因果关系的挑战。基于来自国家统计局的中国16个省市2006-2014年的城镇住户面板数据,文章将党中央2012年底颁布实施的“八项规定”系列政策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运用双倍差分法(DID)来识别这一政策对城镇居民中的国企或党政干部家庭的社会网络规模的冲击,进而对家庭储蓄率的因果效应,结果发现:尽管中国城镇居民有相对完善的养老和医疗保障体制,但是该政策冲击使得国企或党政干部家庭的社会网络规模变小,因此导致他们提高家庭储蓄率来加以应对。本文的研究结果再次印证了社会网络对于城镇居民也同样具有社会保险功能;本文提供了社会网络对家庭储蓄率有因果效应的中国证据,也提供了社会网络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居民储蓄行为也同样有重要影响的证据,并且还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发展中国家居民储蓄率的决定因素,以及中国城镇居民高储蓄率现象的决定因素。

点评嘉宾杨进分别从文章中的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等角度进行了相关讨论。

第四位作报告的是来自南开大学的邓向荣,他为我们带来了题为“政策选择、创新偏好与产业升级—基于地方官员任期的视角”的论文报告。文章建立了从宏观制度安排到微观经济个体选择再到地区产业发展的分析框架,理论上阐释了地方官员任期不确定诱发的政策选择会传递到微观经济主体创新决策过程,改变了微观企业的创新偏好,最终影响了产业升级。使用2000-2015 年 273 个地级市层面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微观经济主体在外部政策环境发生变化时会相应调整创新决策行为,出现短期偏好与长期偏好的分离。地方官员的任期不稳定所诱发的政策选择对我国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很大程度上依赖微观经济主体创新决策中的短期偏好效应,从而事实上强化了创新产出的短期化与低端化的路径锁定。进一步研究发现,政策选择和市场机制虽然都能促进创新活动,但在影响地区创新路径选择上存在明显差异。

点评嘉宾林建浩分别从模型处理与检验结果等角度进行了相关讨论。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