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学术观点

第五届全国经济学研究生学术年会平行论坛(三)——分会场四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18-05-19 11:29:56点击次数:

本网讯(通讯员陈亚会)第五届全国经济学研究生学术年会分会场平行论坛(三)第4组于5月13日上午8:30-10:00在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会议室307举行,本次论坛由武汉大学的博士研究生龚广祥主持,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的方晶老师和周记顺老师进行点评。来自西北大学、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的三位同学分别进行了精彩的论文报告。

第一个报告的是西北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武宵旭,其论文题目是《中国工业产能利用率的测算:地区行业特征与差异分解》。文章主要是考察中国工业分地区分行业动态产能利用率的时空演进的交叉特征事实,以及东中西部和重轻工业的差异和来源分解。并基于中国工业分省分行业10231个样本数据,运用DSBM模型、Dagum基尼系数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中国工业的产能利用率为74.65%,整体不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东中西部分别为79.58%、61.72%、63.64%,东部工业整体无产能过剩,中部和西部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重轻工业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4.56%和75.14%,产能过剩在重轻工业层面表现不显著。趋势特征上,中国工业的产能利用率的时间演变与中国宏观经济特征相吻合,具有明显的顺周期性;东部的产能利用率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严重,中西部则在经济“新常态”以后下降明显;重工业的宏观经济烙印明显,并且易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而轻工业则表现出持续下降特征。进一步地差异识别发现,工业整体产能利用率的地区差距主要源于东中西部地区间交叉重叠的差异;总体重轻工业差异主要由于重轻工业内不同行业的影响。即产能过剩实质是地区与行业过剩产能的交叉结果。本文通过引入厂商的跨期生产决策,重新审视中国工业产能利用率地区和行业的差异来源,为产能过剩的进一步治理提供支撑。文章结论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的未来工作重点有导向作用。

方晶老师对于文章中的潜在最大产能利用率的估计存在疑问,并通过举例说明,部分企业的产能利用率低并不能说明其差能过剩。周记顺老师则指出,文章的政策建议不是特别恰当,当前均认为是国际市场萎缩和政府产业政策失灵导致,因此不应该再去提倡这两项建议;其次,建议本文应该进一步加强对所描述现状的背后原因的探索,可以将测算出的产能于其他变量或者因素相结合;最后,本文研究地区差异的意义不大,其实可以重点描述一些重工业的典型行业的不同,或将产能利用率与高新科技企业相结合,再或者还可以联系一些特定产业政策。

第二位论文报告人是武汉大学的博士研究生龚广祥,其论文题目是《属地经营、市场扩张和企业创新—来自中国制造业数据的证据》。该文章利用世界银行对中国营商环境抽样调查数据,从属地经营和市场扩张两者的内在逻辑关系入手,探讨其对转型背景下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行为的影响及其内在作用机制。汇报人引用中兴的案例开始,指出本文的贡献在于不同于以往支持出口增加创新的结论,指出不同的结果。该文章研究发现,属地经营不仅降低了企业创新投入的概率,而且抑制了企业创新投入的规模,相反,企业进行省际市场扩张则有利于提高企业创新,但国际市场扩张并不利于提高企业创新,可见过度强调国际市场的作用,忽视国内市场的作用是不科学的。在采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纠正样本选择性偏差,以及使用工具变量法克服潜在的内生性问题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企业异质性分析表明,属地经营对国有企业、中西部地区企业以及地方保护严重地区企业的创新抑制作用更大,对外资企业影响并不存在。影响机制检验表明,融资便利等政策红利是属地经营抑制企业创新的可能渠道。这篇文章的研究结论不仅为深入理解企业属地经营的危害性以及我国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缺失的成因,提供了不同于以往研究结论但又具有重要政策含义的理论和经验证据,更为我国制定促进企业创新政策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周记顺老师指出该文章总体完成度很高,但他有两个担心:1)文章的结论国际扩张不利于企业创新与现实中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提高创新相违背,而且不能解释政府的招商引资也可能会带来创新这一机制;2)其实文章中的属地经营与市场扩张是一个互相替代的指标,可以融为一个,若直接用市场扩张与企业创新,研究国内国外市场扩张对创新的不同效用可能意义和贡献更大一些。方晶老师也指出同样的问题,即随着近几年国内劳动力优势的降低,再加上国际竞争的加剧,企业参与到国际市场可能会相应提升其创新能力,因此本文只用前几年的数据对于当前的研究意义不大。而且市场竞争本身对于企业创新的影响就没有定论,大部分还支持倒U型结构,文章还应该进一步探讨这里面的内在机理。

第三位论文报告人是华中科技大学的硕士研究生王芝静,其论文题目是《反腐新政、隐形交易成本及消费—基于中国消费终端的实证研究》。文章主要研究以“八项规定、六项禁令”为代表的反腐新政对降低腐败所导致的隐形交易成本变化趋势的影响,在消费终端的企业层面识别出反腐政策的制度改进效果。为了解政策的持续性作用,采用动态面板GMM估计测度反腐新政对于隐形交易成本的中长期影响。文章实证研究发现:(1)反腐新政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契机,使得因腐败而产生的隐形交易成本可以被零售业购物卡销售变化甄别;(2)反腐新政没有影响普通居民消费,而是显著地降低了隐形交易成本,改变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与隐形交易成本的同向增长路径,促进了市场竞争的良性发展;(3)高档白酒的腐败中介品替代效应研究表明,反腐新政对制度改进的作用是全面有效的,能够持续地降低隐形交易成本。以上结论结果为研究反腐新政带来的制度改进红利提供了直接证据,对于政府部门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强化司法体系的监督作用,减少政府对经济的不适当干预具有一定的启示。

方晶老师针对文章采用购物卡来代替隐形交易成本表示怀疑,因为13年起明确规定购物卡的销售与限额,这样文章中13年之再用购物卡作为变量是否会导致不一致的结果。周记顺老师在细节上提出几点建议,首先用企业的预收账款这一变量来代替购物卡是否合理,虽然这一尝试有新意,但是在识别上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其次购物卡由于起具有货币流通性而被银监会等管制过,,因此购物卡的发放可能具有一定的外生性。最后,周老师认为文章如果放在反腐新政对于商品销售的结构性变动研究上可能会更有意义。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