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学生风采

【2018麦克法登—林少宫奖学金】王本来:认识自己,一往无前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18-10-10 12:02:19点击次数:

21337

希腊古城特尔斐的阿波罗神殿上刻着一句名言“人呐,认识你自己”。这句简短却深邃的名言,是本次受访者王本来学长在大学三年里试图践行的座右铭。

国家奖学金、校三好学生奖学金、如意奖学金二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一等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二等奖等等殊荣,足以证明他的优秀。“认识自己,一往无前。”在王本来身上可以看到这句座右铭折射的现实意义,以及它在学长的大学生涯里的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

学习:以兴趣为导向,端心态正思路

三年加权成绩高达89.55,位列专业第二,如今已保研至上海财经大学攻读数量经济学。谈及如此稳定且优异的成绩,王本来说到,最重要的还是对学习保持积极端正的心态,杜绝浮躁和懒惰。对于经院学子的“老大难”科目--数学分析,王本来说,自己本来就对数学类科目有较强的兴趣,也很乐意钻研,这便是学好数分的基础。兴趣驱动下,他还始终坚持“课上紧跟老师思路,认真做好笔记,有任何疑问都要及时解决,不拖拉不存疑;课下辅以大量习题训练,熟悉思路。”

对于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等训练经济学思维类课程,王本来认为,课前预习是非常必要的。而且这些科目老师都有使用PPT授课的习惯,所以主动拷贝资料进行知识重温也是必要的;除此之外,对于一些专业性问题,也要秉持“不把问题留过夜”的原则。此外,他还谈到,仅仅从课本上获取专业知识是不够的,对于知识更深层次的把控,应该是在生活中不断实践、验证和体悟。

哲学:敬畏,自由,纯粹

谈及进入经济学院的渊源,王本来回忆道:“当时填了六个志愿,五个都是工科,剩下的一个就是国际经济与贸易。其实最开始并不太清楚自己的兴趣所在,更多的是顺势而为。”然而,在进入大学后,在学习上他很快便感到了不适应。王本来提到,自己来自高考大省山东,高中三年的生活,几近将他训练成标准式的考试机器。初入大学,面对琳琅满目的专业课程,他不清楚自己应该何去何从。每次上课都在竭力的被动式吸收老师所讲的内容,第一学期便在这样浑浑噩噩的状态下度过。

在寒假,他接触到了一些哲学知识,如今看来,似乎是大学三年的一个关键转折点。王本来着重提到了一本书,那便是由张五常老先生撰写的《经济解释》。他评价道:“这本书中,张老先生他用散文化语言风格与严谨的论证逻辑把经济学对现实的解释力演绎的淋漓尽致。”通过对这本书的深入阅读,王本来也获得了看待本专业的全新视角。他忽然意识到,来大学学习知识的意义不就是纯粹的追求本身吗?现实是观念的折射,这样的体悟给王本来的学习开辟了新的天地。新学期开始后,每天的课程对他来说不再是枯燥无味的打卡、被动地吸收内容,而是去寻找新知识带来的惊喜。

哲学不仅让王本来对学习的心态变得更纯粹宁静、富有力量,也使他看待事物的角度更加思辨、更加谦逊。他谈到,自己逐渐明白了常怀“敬畏之心”的重要。在后期,王本来泛读了更多哲学大家,例如黑格尔、康德的著作,更是时常打卡学校人文社科类的讲座,对“自由”这一命题有了更深的思考,也形成了自己的观点。

数模:从无到有,臻于成熟

数模,是经院学子关注的另一个焦点。王本来曾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一等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二等奖,回忆这段经历,却是从无到有、布满曲折的。“与数模结缘是在飞航杯数模竞赛,当时适逢学院经济学年会,我在担任志愿者的同时,与两位工科同学组队,开始了第一次数模尝试。”由于三人对于数模都只是小白,准备时间也不够充分,只看了少量相关书籍,最后也没有取得出色成绩。“不过至少算是入了门路,了解了数模的大概套路,”他笑道。

而第一次较充分的应战,便是大二寒假的数模美赛。王本来作为团队的建模负责人,比赛之前就查阅学习了大量相关书籍,花费了相当长的准备时间。但现实和预想总是有些差距,当选定题目开始分析时,他发现无法将题目嵌入某个固定的模型里,必须另辟蹊径。于是他从赛题中“社科+经济”的创新型背景出发,寻找新思路。此时,经济学专业知识派上了用场:通过题目中提到的“距离”这一要素,他便联想到了万有引力模型,进而联想到曾学习过的“贸易引力模型”,成功找到突破口,为接下来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从题干中的抽象概念到物理学知识再到经济学模型,看似天马行空的思路,或许正是美赛制胜的法宝——相比于某个特定的完美结果,评委可能更看重灵活新颖的思路。尽管比赛成绩已经足够优异,王本来也并未醉心于此,而是及时反思:“我们在建模的规范度方面还有待提高,而且对选题的现实结果关注得还不够。”

对于之后的国赛,通过足够的训练量、老师的监督指导、规范的训练流程,三管齐下,王本来和队友们一起顺利地完成了比赛,成功获得全国一等奖。王本来总结道,要想在数模比赛中取得满意成绩,“熟悉常用模型、严谨规范的专题训练”必不可少,若是能时刻联系专业背景,便更能锦上添花。

学生工作:由繁入简,积淀总结

在学生工作这个领域里,王本来说,自己大一、大二、大三的经历泾渭分明。

大一时,在种种机缘之下,王本来几乎加遍了学院的四大学生组织,虽然充实,但忙碌起来也有些力不从心。因此进入大二后,他只留任了团学联科技创新部部长,专注于科创工作,这期间令他记忆犹新的是全程跟进的案例分析大赛。“当时恰逢赛制改革,与部员、老师们反复商量、沟通后,本以为按照赛制走便能万事大吉。然而由于联系方面出现差错,导致某高校直至初赛结束,才表示参赛。”在进退维谷的情况下,通过与辅导员的及时沟通,王本来和部员们共同商议,提出了皆大欢喜的折中方案——让该高校校内选拔出的最佳队伍直接进入决赛。回忆此次有惊无险的小意外,王本来谈到,虽然有客观因素,但部门的不足不可推脱:比赛赛程推动的不及时是部门内部没有做好准备工作而产生的失误。“就我自己而言,出现问题后更希望从自己身上追根究底,成败在于自己,而不能掺杂了别人的因素。”王本来说,吸取经验,铭记教训,反思和改善才是进步的源泉。

升入大三,王本来开始担任国贸党支部书记。在辅导员的指导下,他组织同学们购买大量哲学、党建相关方面的书籍,并定期开会汇报阅读进度,形成学习共同体,带领大家共同进步。三年的学生工作经历不仅是简历上的寥寥数语,更是内化于心的刻骨记忆。这记忆关乎责任,关乎担当,更关乎个人的成长,亦是在探索中愈发了解自己的一段旅程。

王本来曾表达过这样的观点:环境的自由与身心的自由是不同,身心的自由是需要自己去追寻的。他确实也将对自由的追求、对自我的探寻贯穿了大学始终。正身形,端德行,秉着一颗自由、纯粹、无畏的心,在人生路上走得稳健又轻盈。

(记者李思雨)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