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学院新闻

第六届中国-德国-巴西三校国际商务研习营在我院精彩闭幕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19-12-25 11:09:44点击次数:

本网讯(通讯员 邱慧芳 储亮)12月13日上午,为期两周的中国-德国-巴西三校“全球化背景下大国经济合作和商业机会”研习营在我校精彩闭幕。两周中,来自三个国家的39位同学以“全球化背景下大国的经济合作和商业机会”为主题、在前期论文撰写的基础上进行了独立汇报。同学们的论文和汇报主题覆盖地区经济发展、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区域经济平衡、文化差异和跨文化沟通、互联网经济和共享经济、地区水资源短缺、贸易争端、环保问题、商业案例分析等诸多方面。每个论文汇报大约持续30分钟,其中20分钟用于汇报论文,10分钟左右用于回答来自三个学校的专业指导教师的点评和师生提问。

巴西同学进行论文汇报

除个人论文汇报环节外,本次研习营还首次增加了《全球领导力》跨国合作报告。作为前五次研习营的成果之一,我校邱慧芳、周记顺老师和巴西、德国教授通力合作,在经济学院副院长欧阳红兵教授的支持下,于2019年暑假期间录制了合作慕课《全球领导力》并在德国著名互联网公司SAP的慕课平台OpenSAP播出。自2019年9月起,参加研习营的三校学生在该慕课平台学习、提交作业并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作为学习成果之一,三校学生通过学习平台和其他线上线下沟通方式,于12月6日分进行了慕课学习成果分组汇报,汇报内容包括全球领导力特征、企业社会责任、商业伦理、未来工作环境等内容。

图为三校同学进行慕课学习分享

本次研习营中,我院孙雅、贾潇、杨进三位老师分别以“健康政策和健康金融”、 “中国的资本市场”、 “中国的区域发展策略:经验和教训”为题进行了高水平专题讲座。三位老师深厚的专业素养、高超的课堂组织和管理水平给师生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图为孙雅老师在做“健康政策和健康金融”专题讲座

本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理念,此次研习营还非常紧凑地安排了多项文化参观考察活动,如参观校史馆、参观武钢科技展览馆和二热轧车间、参观湖北省博物馆、武昌辛亥革命纪念馆、黄鹤楼、户部巷、汉口江滩、江汉路等。在校史馆,出色的英语讲解员曾子凌同学为研讨会师生详细讲解了我校的历史、重要科研成果和在中国的地位;在武钢科技展览馆,师生们对于钢铁工业在武汉和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独特地位有了深入的了解;在著名的武钢二热车间,师生们目睹了从铁矿石到薄钢板的全自动化生产过程,亲身体验了当代钢铁工业生产技术;在湖北省博物馆,中外师生体会到了曾侯乙编钟等文物所体现出的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当两千多年前制造的古乐器演奏出中国古典音乐和世界名曲时,中外师生们无不赞叹;在黄鹤楼和汉口江滩等处,巴西和德国师生看到高楼林立、桥梁纵横、灯光变化美轮美奂的高度现代化的武汉市,惊叹之词溢于言表,不断用“amazing”形容这座美丽的城市,并表达对中国经济发展伟大成就的羡慕和赞美。

图为研习营师生在校史馆合影

我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为此次研习营活动提供了热情帮助。得知我院有此项学术交流活动,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古风华韵”晚会负责人郭玫老师、索元元老师今年特别满足了研习营负责人的请求,将活动安排在了研习营期间,使所有参加研习营的中外师生享受了一场中国传统文化的盛宴。在这场传统文化演出中,中国传统的戏剧、书法、音乐无一处不精美,无一处不感人。虽然外国友人们不一定能看得懂每一个节目,但艺术的魅力是跨国界的,巴西和德国师生们深深折服于中国古文化魅力,一个巴西女生被长笛独奏《大漠孤烟直》感动得流下了热泪。在这个意义上,三校国际商务研习营已经超越了商务研习的基本意义,起到了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

中外师生们在传统文化晚会结束后合影留恋

我校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特别为研习营师生友情安排了国家强脉冲磁场科学中心参观活动。在这一全球著名的强脉冲磁场研究中心,通过专业教师的英语讲解,同学们初步了解了磁场实验装置及其工作原理,对世界顶尖强脉冲强磁场研究和技术设备有了基本认识,大大拓展了专业之外的知识。对于来访的巴西和德国师生来说,这一参观大大强化了他们对我校工程学科在中国和世界研究地位的认识。

部分师生在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门口合影

在12月13日的闭幕式上,德国Harald Nitsch教授、巴西Joao Tude教授和我院范红忠教授为每位参会同学颁发了证书,范红忠教授还向全体师生赠送了礼物。

闭幕式上参会同学获得三校教师联合签名的证书

两周时间很短,不远万里、跨越大洲来到武汉的巴西和德国师生对我们学校、武汉和中国还有很多好奇;两周时间似乎也不短,因为四十多场学术报告和讲座以及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和交流活动紧密充实了每一天。对于国际商务和国际贸易专业的本院同学来说,这浸泡式的两周研习营活动不仅仅是国际学术研究的开端,更是一次难得的跨文化沟通和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的机会;同学们不仅收获了学术,还收获了友谊,提高了跨文化沟通能力。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