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学院新闻

纪念张培刚教授逝世六周年——《张培刚画册》问世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发表时间:2017-11-23 08:48:08点击次数:

2017年11月23日,是发展经济学奠基人、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张培刚教授逝世六周年纪念日。在这一特殊时刻,经张培刚先生夫人谭慧老师呕心沥血、历6年之功而成的《张培刚画册》正式由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付梓,以缅怀这位学术巨匠的传奇一生。

此画册以“风华正茂,盛年蹉跎,老牛奋蹄”为主线,通过130余幅珍贵的老照片形成不同专题,系统生动地展现了张培刚教授坎坷曲折的人生轨迹,彰显了张先生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淡泊名利的学人风骨、提携后辈的高风亮节,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收藏意义。

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本画册的重要意义,我们特登载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巴曙松教授为画册所作的序言。语言平静但又富有张力的序言,不仅寄托了作者对先师深深的追思,也传递出我们共同的心声:传承先生的风范,我们这一代学人责无旁贷。

《张培刚画册》序言:瞬间的定格与风范的传承

近期收到师母谭慧老师来函,告知她已编辑完成《张培刚画册》,此画册以“风华正茂,盛年蹉跎,老牛奋蹄”为主线,追溯回顾了张老师坎坷曲折的人生轨迹,全册由130余幅老照片组成。

人们喜欢品评老照片,往往因为这些照片通过瞬间的定格,把特定环境下的人物和风景,穿越时空,以同样生动的原貌,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一些可能在当时只是顺手为止的随意的照片,往往可以成为我们追溯历史的重要参考和依据。有些知识的传递,可以通过文字,而还有许多知识与信息的传递,则难以通过文字来描述,是难以进行编码的知识,这个时候,一张特定条件环境下的生动照片,往往“一图胜千言”。

《张培刚画册》编辑完成,我为师母感到无比高兴,师母在张培刚老师2011年去世后,几乎是凭一己之力来编辑张培刚先生的画册,前后几易其稿,历时六年,如今终于杀青了,不仅可以让师母得慰平生对先师的真情,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份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其中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取舍与把握,往往只有谭慧老师自己才能说得清楚,我们作为学生辈,往往也帮不上忙。同时,谭老师交代我要替画册作序,我一时颇为惶恐,张培刚老师的画册,岂敢轻易由我辈作序?但是,作为张培刚老师的学生,谈谈读这些图片的感想,便于读者更贴切地了解这些图片,也许还有一点参考价值。

我反复拜读师母发来的《张培刚画册》电子版,思绪万千,其中许多熟悉的画面,往往看得让人眼眶发热。随着画册中定格的一张张历史瞬间,我反复踏进张培刚老师的时间河流,我看到的是一个宽厚的农村少年在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一步一步成为国之栋梁的励志经历;我看到的是一个风华正茂的中国学人为中华之崛起“虽九死其未悔”,殚精竭虑,至死方息的奋斗历程;我看到的是一个儿子、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一个朋友、一个师长对于父母、妻子、儿女、故旧、后学的拳拳真情;我还看到了这样一位伟大的学人在去世之后,世间对他的自发的高度肯定、认可和尊重。这本画册不仅比较完整地呈现出了我们这个时代一直呼唤的理想主义和家国情怀,是如何和个人的人生历程不可分割地铸就在一起,而且也真实展现了这种铸就是如何塑造出了一个大写的学者的丰碑。

一张照片,往往连带着许多的记忆,引发当事人、以及研究者的追思。我记得有一次师兄张燕生研究员谈及张培刚先生,说当年在张老师门下读研究生时,请校外的国际知名学者前来授课,校外的知名学者在黑板上写满了数学公式与英文字母。张培刚老师看出了听课的学生们的迷惑,站起来说,他们这些学生上学时被耽误过,基础不太扎实,这样讲他们不一定听得懂,我来重新给他们讲一遍吧。回忆至此,张燕生研究员忽然失声泪下,他一定是又回想到张培刚老师对学生潜心培养的那一幕,那是留在他脑海中难以抹去的定格的照片。我相信,收录在这本画册中的每一个当事人,如果能找得到他们本人,估计都能讲出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往事。我看到这幅画册中也收录了几张张培刚老师与我的合影,仿佛张培刚老师并没有远去,还在叮嘱我们要以放眼全球的大格局,洞察身边的真实经济运行。

在我看来,张培刚先生的画册不仅系统地勾勒出了一个生于忧患与剧变时代的中国学人的个人成长和学术淬炼的历程,也同样展示出了中国学人崇高的学术理想和人生追求。今天的人们都认同张培刚先生在为发展经济学学科奠基与发展上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但是回溯到那个国弱民贫的时代,一位出生于湖北农家的中国学者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高屋建瓴提出了农业国工业化的宏大命题,并且提出系统的解决方案,这是何等的格局和水准。他所做的工作正是基于他在中国农村和农业发展上的扎实的第一线调查与研究工作,他所提出的理论正是他超前性地针对中国——他的祖国在战后经济发展所即将面临的重大问题,他所提出的对策也是围绕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路径和战略选择的分析框架,这一切不正是我们今天念兹在兹的“研究中国问题,总结中国经验,讲好中国故事”吗?他追求理论创新上“敢为人先”,风华正茂之际,他先于时代率先提出“农业国工业化”理论,即使到了耄耋之年,他仍然积极推动基于大国发展的“新型发展经济学”的建立;他更追求“学以致用”,他在联合国的工作经历以及回国后在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所从事的教学研究工作,都是践行着一位具有深厚家国情怀的学人的济世之心。

同时,我还要指出的是,这本画册既给出了张培刚先生学术思想发展历程的一个剪影,同时更是将张培刚先生作为一个丰满真实的个人予以了充分的还原与重现。通过画册,我们知道了这位朴实的少年在30和40年代的音容笑貌;通过画册,我们知道了这位青年才俊舍弃40年代后期国外优越条件,回国服务是何等的坚定和可贵;通过画册,我们也知道了这位在盛年蹉跎而在老年仍在伏枥不止的长者,他一直用那标志性的谦和、淡定而智慧的笑容感染这个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讲,画册让先生在这些一个一个的定格的瞬间又“活”过来了。

据我所知,关于张培刚先生的道德文章的纪念文字已有很多,但是关于张培刚先生真实生活的图片资料所见不多,只有少量散见于早期的《学海扁舟》等书中,我也曾经有幸在读书期间协助谭慧老师编辑整理《学海扁舟》等的出版工作。应当说,与此前的相关文献相比,这本画册是第一次按照时间线全方位、全时空来展现这位学术巨匠的人生轨迹。而这项艰巨工作的首功当属谭慧师母。这项工作持续了接近6年的时间,其中,从画册架构设定,照片收集和选取(里面很大一部分照片是首次面世),设计师选择,版式确定等诸多繁琐冗杂的事务都主要是靠这位80多岁高龄的老人来亲力亲为,这可以说是谭慧师母的呕心沥血之作。这本画册既是我们追溯张培刚先生学术思想演变的重要资料,也完全可以看成是谭慧老师与张培刚老师相濡以沫的爱的礼物。

在画册编写工作中,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和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的诸多同志也提供了很多帮助,我在此也要对他们表示深切的感谢。

两千多年之前,孔子曾言“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张培刚先生这一代中国学人,在剧烈变动的大时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深切的家国情怀,“知识报国,学以致用”的人生追求;“认真,但不能太认真,应适时而止;看透,岂可全看透,须有所作为”的处世智慧,何尝不是我们后学在揽阅这些先辈的著作文章时,所需学习和遵从的。这些定格了张培刚先生不同历史瞬间的照片,其实也给我们积极学习和传承张培刚先生的风范,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是为序。

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理事长 巴曙松

2017年8月18日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