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学院新闻

我院王少平教授为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科学计量证据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发表时间:2017-10-13 16:55:11点击次数:

本网讯(通讯员 张鹃)10月9日,中国经济学权威期刊《经济研究》微信公众号“学界头条”推送我院王少平教授与杨洋博士合作的期刊封面文章《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与经济新常态的数量描述》。这一论文针对我国经济的新常态而提出研究的问题是,经济增速持续下滑的源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和现实依据及其对经济增长的长期效应、经济新常态的主要数量特征及其宏观管理等问题。

该文的创新性研究和结论可以概述为,构建GDP、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等宏观经济变量的宏观协整(cointegration)系统,将协整系统的简约误差修正模型(vector error correction model, VECM)模型转换成结构VECM(SVECM)模型,并进一步转换为包含协整信息的结构滑动平均模型(SMA)。基于此,该文通过SVECM和SMA而识别长期和短期冲击,并估计长期和短期冲击效应。所谓长期冲击是对经济增长产生持久影响的冲击,代表技术进步、制度变革等长期经济增长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冲击效应。而短期冲击对经济增长只具有短期影响,代表名义货币、预期变化等短期经济波动因素。该文通过对SVECM的转换而实现了将我国的GDP数据首次分解为长期趋势和短期成分。其分解结果为下图。

根据分解结果而产生的重要结论为:我国GDP的长期趋势发生结构性下移,2010年以来GDP增长速度的持续下降,主要源于长期趋势的结构性下移,也就是所谓结构性减速。由此揭示了我国经济持续下降的源头。

该文从经济理论的层面上,考察了长期增长因素的主要内涵是随时间而稳定增加的长期经济增长因素效应,如劳动者素质的持续提高和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效应;技术进步与创新、新的经济业态、新产品和全要素生产率等对产出的冲击效应。在此基础上,该文进一步认证了长期趋势的结构性下移,与我国经济增长的长期因素基本对应。因此产生更为重要的解释是,长期趋势2010年以来的结构性下移,表明我国宏观经济已经呈现出弱供给的特征。因此,该文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理论解释和科学的计量证据。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该文根据GDP长期趋势和短期成分的演变,推断长期趋势和经济增速的取值范围,检验我国经济增速服从于双尾截断的正态分布,根据这一分布而计算最大概率的经济增长区间,即稳定的GDP增长区间,据此描述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经济新常态下,GDP长期趋势的增长区间是5.5—7.5个百分点;GDP增长率的取值范围为4.9%-8.3%;经济增长速度将以91.5%的概率稳定在6%—7.5%之间,即我国经济增速的稳定区间是6至7.5个百分点之间。这一组数值结果,描述了我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的数量特征,体现了明显的现实意义。该文基于长期趋势的结构性下移和上述稳定的增长区间所提出的政策建议为,经济新常态下宏观经济管理的重点是,将长期实施的以需求刺激为主要内容的宏观调控,改变为以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和培育长期经济增长因素为主要内容的宏观管理。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