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学院新闻

杨继生团队关于内循环结构识别的基础性研究成果在一流期刊陆续发表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20-12-09 17:40:27点击次数:

本网讯(通讯员 张鹃)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准确识别内循环的结构特征是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性问题。多年来,杨继生教授团队基于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特征,建立有针对性的研究视角和分析框架,专注于中国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关键约束的结构性识别。

近期,杨继生教授与博士生邹建文的合作论文《居民消费平滑及其结构异质性——基于生命周期模型的分析》发表于《经济研究》2020年第11期,与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向镜洁博士的合作论文《货币传导异质性与实体经济流动性配置的“马太”效应》发表于《金融研究》2020年第11期。两篇论文分别从居民消费和实体经济企业流动性配置两个方面,为畅通内循环提供基础性的结构信息。

论文《居民消费平滑及其结构异质性——基于生命周期模型的分析》确定了中国城乡居民的贴现率、风险厌恶系数、以及对持久性和暂时性收入冲击的部份保险系数等基本参数及其结构特征,模拟评估了社会保障、消费信贷、房地产等消费制约因素释放条件下居民消费的潜在路径,为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提升居民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加速内循环的政策组合及实施路径提供基础性的结构性信息。

研究表明:45岁前后是中国城乡居民消费平滑行为的转折点。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在年轻时呈递增趋势,中年之后逐渐减弱。借贷限制显著制约年轻居民的消费,但对中年以后的消费有促进作用。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具有更强的风险厌恶,更看重当期消费。而且,农村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以及对借贷限制和收入冲击的反应都明显强于城镇居民。从消费保险角度的分析验证了结构参数分析的稳健性,城镇居民对收入冲击的保险能力明显强于农村居民。所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提升居民消费意愿的关键,而发展消费金融则是提升消费能力的有效途径。

该成果是杨继生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项目(71773032)和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前沿青年团队(2017QYTD13)、博士生邹建文主持的2018年华中科技大学创新研究院技术创新基金项目(2018JYCXJJ054)的最新研究成果。

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引导流动性进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因此货币资金的配置效率至关重要。论文《货币传导异质性与实体经济流动性配置的“马太”效应》全面展现了货币政策对微观主体传导效果的总体分布结构。

研究发现:在样本期内,实体经济流动性配置陷入了资金越充裕的企业越易于获得融资,越易于获得融资的企业资金越充裕的窘境。这种流动性配置的“马太效应”具体表现为,货币政策对尾部企业的支持力度不及头部企业的一半;虚拟经济对尾部企业的“分流效应”高达头部企业的3倍,从而强化了流动性配置的失衡。因此,当前密集出台的一系列普惠政策有助于提升流动性配置效率,调控模式进一步完善的关键在于健全现代化金融体系,增强货币政策的靶向性和针对性。

该成果是杨继生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项目(71773032)的最新研究成果。

微信公众号